今天随手拿起一本绘本,淡淡的小清新风格,特别适合慢慢欣赏画面上的风景,虽然只是某个国家的一些局部场景,却很耐看,竟不知不觉一个人看了一个多小时,自然也要写上来分享一下,那就是安野光雅十分出名的《旅之绘本》系列。
《旅之绘本》除了每本最后有一部作者的后记和创作解说外,前面部分都是没有文字的,因此完全是一本无字书,读者的目光可以完全专注在画面上,享受画里丰富的内容与诗意。当然,这对绘本作者的要求也就很高,他们需要对画面的设计格外用心,让读者每读一次都能发现前一次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从而也增加了绘本内容的趣味性与表现内涵。
这套绘本系列从名称就不难想到,是和旅行有关的,它记录了不同国家的风景,但难能可贵的是在风景和建筑之外,也融入了很多相关的文化内容,因此确实与“旅行”带给人们的感受很吻合,而不只是画画代表性建筑等,容易带给人们走马观花的堆砌感。整个系列在国内出版的共6本,第一本是不指明某个具体国家的中欧之旅、第二本是意大利之旅、第三本画的是英国、第四本画的是美国、第五本是西班牙、第六本是丹麦。
下面就以第二本意大利为例,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艾薇碰巧几年前去过意大利,因此读起来不仅深深感叹绘者观察之细腻,也赞叹于他借图来传播历史文化的手法之精妙,有时只是草草几笔,竟将波提切利的名画随意地带进了画面中,而对意大利来说,文艺复兴时期于此地孕育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确实是这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的不可磨灭也难以被取代的一笔贡献财富。
首先,地理位置上,作者从托斯卡纳乡间、画到了锡耶纳、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等地,把最有意大利特色的建筑、雕塑等景观展现给了读者。艾薇看到这些画面就想起了美丽而丰富的意大利之旅:
在罗马的许愿池,去罗马的人一定会丢一枚硬币,许个心愿:下次再回到罗马来。
在佛罗伦萨,那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穹顶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真心漂亮,难怪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就是照着这个弧度来设计大教堂穹顶的。
还有米开朗基罗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大卫像,它的赝品这么多年来竟也一直矗立在佛罗伦萨市政府的门口。
在威尼斯,叹息桥上走过多少心怀悔意的囚徒。
其次,这本绘本的画面中,经常模仿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作品,来对画面场景予以丰富。比如引用了波提切利的油画作品《春》中的画面。
再比如,位于梵蒂冈的米开朗基罗神作《圣殇》(也译《悲恸》像),也被摆放到绘本中梵蒂冈的广场上了。
最后,仍是这本绘本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画面里融入了很多圣经故事、童话故事,这些人文的素材作者也在后记中予以了记录和说明,对读者是很好的指导。比如开篇不久,就讲到了在马厩诞生耶稣的圣经故事。
大概也是因为在意大利旅游期间,恶补了很多历史与艺术的相关知识,这次翻看绘本尤其感到熟悉,不得不赞叹绘者构思的巧妙和画技的精湛。我想,对于熟悉的、去过的国家,绘本阅读过程中寻觅细节、回忆过往都成为了另一种乐趣,带给我们无限的回味空间;而对于没去过的国家,有了作者在后记中完整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同样能为我们欣赏绘本、认识一个陌生国家做好充分的铺垫,翻看绘本一定仍是一段美妙之旅,指引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真是迫不及待想看看其他几个国家了!
确实,这本书又是一本不仅适合儿童,同时也十分适合成人来阅读的绘本,作者安野光雅在第一本绘本的后记中这样写道:
“就这样,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从一个小国到另一个小国,一边迷着路,一边开始一个遥远的旅程。在遇到艰难的时候,也有过后悔出来旅行的念头。但是,人恰恰是在迷失方向时才会有所发现。我选择去旅行,不是为了增长见识,而是为了迷路。因此,我发现了一个世界,如这部绘本里所描绘的那样的世界。”
我想用这段话自勉,在和孩子共读绘本的过程中,让我们一起既能吸取到新的知识,更要放手让心灵一次次地迷失,而后有所发现,从绘本中受到启发,去找寻生命的一些真谛。
关于作者:安野光雅,于1926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本岛根县津和野町,毕业于山口师范学校。从小时候起,他就梦想成为一个画家。1949年前往东京都地区,曾在三鹰市、武藏野市当过小学美术教师。后来,他辞去小学老师的工作,专门从事绘画和书籍设计工作。在松居直先生的鼓励下,1968年,安野光雅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绘本《奇妙国》(这本绘本艾薇读后也将分享),从此便活跃于写作、绘画和书籍设计领域。作为一位世界级的绘本大师,安野光雅久负盛名且深受读者喜爱,曾荣获儿童文学的国际最高奖项——安徒生奖,并两度荣获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展(BIB)金苹果奖。他不仅擅长画画,知识也非常渊博,在人文、数学、建筑、文学等领域都有颇深的造诣。安野光雅还创作过数学主题的绘本(如《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绘本系列等),他将艺术与科学融为充满幽默的视觉游戏,构筑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的“安野风格”,被业界誉为“具有惊人才华的知性艺术家”。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微信订阅号IPBHshanghai,或简书留言、供稿,一起交流分享绘本阅读体验;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