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我写了一篇《一生·医生·逸生》,你可以看做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这一篇则是方法论,我回想起学生时代做荣德基辅导材料,每一课的前面也都是这样的字眼,当时觉得无用的东西,现在发现其实是有用的。
我在那篇文字里思想其实是在游走的,我想说的东西很多,却啰里啰嗦说了更多,虽然也有道理,但是没能把想法完全表达出来,不过整篇文字基本上是在说“我在努力寻找出路,但还没找到,不过我找到一种面对困境的姿态,那就是其神凝”。你看,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吧。
晚上和父母通了电话,聊了很多,在那之前和好哥们也聊了很多,我们在聊什么呢?简单地说,是未来,是选择。聊着聊着,我发现有时候自己想表达一个意思,却被听的人理解成另一个意思了,自己总是想不断地解释,但是总是被误解,和同学聊的时候,我们会互相翻译,确认一下是不是该这样理解对方的话,和父母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是缺少这样的确认过程的。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比较熟悉了嘛,所以彼此都觉得足够了解了对方的话,甚至会因为关心,过度的解读对方的意思,我是突然注意到这一点的。
之前我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发现有时候我在说一件事,父母的反应是“儿子在诉苦”,他们会不放心,然后来安慰我,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是个孩子,以前他们也是这样安慰我的,但是我慢慢发现,我对同一个问题的描述在发生变化,但是他们对同一个问题却一直这样去看,我不是在比较高下,因为那样没有意义,而是这让我注意到了一件事。
我们经历的多了,丰富的不是经历,而是对一个问题进行描述的词语。
这有两个含义,一是我们能够用新的词语去描述问题了,二是以往我们使用的词语,我们再次用起来会更加准确一些。
小学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不和自己玩了,你会觉得自己被讨厌了,以后不会有朋友了,但是你不和我玩,我可以找别人玩,我也不理你,那是小孩子的报复心理,另一方面,其实他如果心里很在乎,虽然脑子里这样想,还是会觉得这件事很严重,如今看起来并不严重的事情,在当时看来是件天大的事情,有人说,这是成长成熟了,也对,但是我觉得是因为你当时对世界的理解造成的,因为你的理解就是非常简单的。
就像好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有着单纯的是非观,他们会喜欢用对与错衡量一件事,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在头脑中概括成自己习惯的词语,然后其实不知不觉的他们在使用以往的模型去理解这个世界,去理解周围的人和事件,但是世界的复杂性很快就会再次逼着他们成熟起来的。
没错,我意识到的事情,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不一样了,这种理解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是词汇,我们思考的时候去描述问题的词语变的不同了。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努力描述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很多概念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
我们喜欢去概括你听到的事情,但是由于思维的局限,有时候这样的概括会显得过度简单了,我们都觉得这个世界是由无数简单的规则构成的,但是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最近在读一本书《复杂》([美]梅拉尼·米歇尔),让我对复杂性有了更多理解。其实过度简化也是在《批判性思考》中提到的我们容易犯得思维错误,这会让我们过早下判断,草草的把事情概括出来了,却没想到,你描述的问题已经不是原来的问题了。
这一点很有趣,但是遗憾的是,我无法给出更多例子,我是从谈话中想到了这些的。
我回忆自己经历的事情,我回忆之前看一个问题的视角,我发现,我的改变就在于对问题的描述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方法论,但是我无法更深入的讨论了,所以就写在这里。
我也是在尝试描述一个思想,但是在写出来之前,我发现我好像抓住它,又若有若无,直到写出来,我看到,啊,原来你就是这个样子啊,这也是写作的好处,固化一些想法,让它们更清晰。
所以,我想说的核心是,我们人生丰富的不是经历而是对问题描述的词语,我觉得我会成长这个问题的理解具体了一步,虽然只是一小步,但是让我觉得很开心。
感谢你读到最后,我知道,这挺不容易的,看到这里需要极大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