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县公元前135年置县,是古巴蜀三大文化区之一,是成渝线上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厚重,孕育出“一师一相两状元”等耀眼千古的英才俊杰。一师,即孔子之师苌弘;一相,即南宋宰相赵雄;两状元,即南宋状元赵逵、清末状元骆成骧。
“一师一相两状元”中有两位是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南宋时期文化繁荣,资中也是人文鼎盛。据统计,资中历史上中进士214名,其中南宋就达142名。状元赵逵、宰相赵雄、“蜀学”大儒李石,是南宋时期资中杰出人物的代表。
南宋“资中三杰”生活于同一时代。李石居长,生于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赵逵稍次,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赵雄最晚,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卒于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
赵逵、赵雄在《宋史》中有传记,李石未载入《宋史》,但其他史料记载较多。此三人的作品,均列入了宋代赵希弁《读书附志》的《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中。
赵逵工诗善文,著有《栖云集》30卷、《赵逵文萃》17卷。宋高宗认为他的“文章似苏轼”,称其为“小东坡”。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引用《炳灵记》,记载了赵逵的出生、相貌、学习等情况,“资中赵逵生于南渡之后,身矮面麻,聪明质朴,好读书”。《四川通志》的记载大致一样,“赵逵生于南渡之后,性聪明,身矮而麻,尚质朴,好读书”。
八岁时,赵逵随父亲从内江县迁徙到资州盘石县(治所在现今资中县重龙镇)北街居住。每当夏天月夜乘凉之际,小赵逵经常绕着大街吹奏笛曲,为大家带来戏乐。《炳灵记》记载了少年赵逵吹笛驱逐瘟鬼的故事。
有一年,盘石县一带瘟疫盛行。民间传说,当上天决定降瘟时,会出现五位瘟疫使者或疫鬼,奉命行使散瘟职责。他们将瘟疫散在何地,那一带就会出现瘟疫。一天,赵逵照常吹着笛曲经过北街的茶馆。有一位老妇对赵逵说,最近有五位客人常到店里来喝茶,一见他吹笛走过,就赶紧各自回避。此后不久,当地的瘟疫就消失了。人们猜测,那五个人可能就是瘟疫使者。
后来,有一位容貌很像炳灵公(东岳大帝第三子,又称为炳灵太子)的秀士来到北街茶馆,他叮嘱老妇说,“赵逵有济贫之心,必获善果”,话一说完人就不见了。当赵逵又到茶馆的时候,老妇将炳灵公的话转述给他。赵逵听后,直接赶赴水南上街的炳灵庙礼谢神明。空中忽然传来神语声:“来年转对大廷,必魁天下”。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赵逵殿试“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高中状元。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赵雄“类省试第一”。当时丞相虞允文宣抚四蜀,将赵雄辟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后举荐入朝。赵雄力主抗金,极论恢复,为宋孝宗所喜,淳熙五年(1178年)擢参知政事,拜右丞相。赵雄去世后,“赠少师”、“谥文定”,其著有《赵雄奏议》20卷,时人编有《赵文定公遗事》1卷。
明代田汝成编撰的《西湖游览志》,记载了赵雄因“饮啖异人”而被重用的奇闻。传说,赵雄虽然被虞允文举荐入朝,但朝廷迟迟没有任用他,一直寄居在杭州城的旅店待命达半年之久。有一天,处于苦闷中的赵雄在旅店借酒浇愁,“沽斗酒,以碗饮,就盘中手攫猪头肉卷饼而食,势若风雨”。赵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与其他人不一样的饮食情景,恰巧被皇宫巡视的卫士看见了,并作为异事向孝宗皇帝奏报。孝宗皇帝于是立即召见了赵雄,“奇其状貌,且壮其言”,将他由一个小官“骤用为左史”。
当时,有一位姓息的外任太守,入朝叩辞皇帝,执掌礼仪的阁门吏对太守的姓氏感到很惊讶。太守却说,“春秋有息妫,汉有息夫躬”,这有什么奇怪的呢?赵雄恰巧经过,听到了太守说的话。太守离开后,赵雄接着向孝宗皇帝奏事。皇帝对赵雄说,“适有息其姓者朝辞,可谓诧也”。赵雄于是用刚才听到的话回答皇帝,“春秋有息妫,汉有息夫躬,非诧也”。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赵雄知识非常渊博,“上喜曰:卿该博如此”。
李石是“蜀学”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儒,对诗画、易经等均有研究,有《方舟集》《易十例略》《续博物志》《诗补遗》等著作。李石兄弟四人,为石、占、召、谷,李石居长。李石原来的名字可能并不叫李石,其好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李石因梦改名而中举的趣事。
笔记中的原文是:“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
梓潼神,又称文昌帝君,是宋代道教宫观庙宇中最受文人举子宠爱的神祇,蜀地举子、士大夫尤其信奉。在崇道的宋代社会,面对科举制度的激烈竞争,文人举子需要有神灵力量的心理调节,社会需求促成梓潼神逐渐定型为科举之神。在蜀地文人中,经常传有梦梓潼神而应验,进而中举的事迹。李石祈梦于梓潼神,只是其中之一。《钦定续文献通考》写道,“其本名知几,后感梦兆,改名石,而以知几为字”。
李石生性豪迈,喜欢与人开玩笑。《建炎杂记乙集卷十三·杂事一》记载了一件别人以李石的名字为戏,他巧妙反击的事。李石少年时代曾远赴眉州求学,得到了苏轼的孙子,宋哲宗元祐时礼部尚书苏符的赏识,受到学习方面的指导。有一次,州学的博士想戏弄李石,出了一道题:“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句话出自《尚书·舜典》,本意是我敲打石磬,奏起乐来,百兽也群起跳舞,形容古代圣哲能以声音感格禽兽。李石在答题时写道,“君乃欲痛棰石,令畜辈喜悦邪”,讽刺出题者使劲锤击石头,是为了让畜生高兴。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认为李石善于嘲讽。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其中《蜀州红梅仙》叙述了李石与红梅仙的一段纠葛奇闻。旧传蜀州州衙里,有所谓的红梅仙。宋高宗绍兴年间,王相之做蜀州太守,曾经请资中人李石为馆客(家庭教师)。李石年少才俊,有勇敢冒险精神,于是“戏作两小诗,书屏间以挑之”,看能不能有所奇遇。
第二天李石的诗后多了一首,好像是在附合他的诗。后来有一天,郡衙门宴客,大家吃喝到半夜才散。李石睡觉时忽然惊醒,他看见一个女孩背对着床榻,坐在一张胡床(马扎)上。李石问是谁,但得不到应答。李石怀疑她是司理(主管司法的官员)派来的官奴试探他,以博一乐;又怀疑这是太守家的侍妾,趁主人喝醉了,偷跑出来勾引他;否则就是一个鬼。李石“自谋曰:三者必居一于此矣,不如杀之,犹足以立清名于世”。于是他拔剑直刺女人,女人站起来往外跑,李石也跟出去,他们之间就相距几步。女人后来跳到高树树梢,形象逐渐淡漠看不见了。此时,李石有点害怕了,想返回房间,但脚发软走不动。正赶上打更的士卒拿着铃铛过来,李石才被士卒搀回房间。
第二天晚上,那女人又来了。李石感觉黑暗中先有个小圆光,逐渐显现出一个人形。他不敢跟女人说话,但只要一闭眼就能见到这个女人的形象。后来,他跟同乡朋友赵逵(字庄叔)等两三人相约共同准备科举考试,大家到李石这里共住。李石嘱托大家说:“必相与唤我,无令熟寐,以堕鬼计”。然而,不管现实还是梦境中,李石都无法摆脱这个女人。
后来,李石去了成都,这个女人还是跟着。有人给李石出主意:“青城丈人观,神仙窟宅也。君第往,彼必不敢来”。李石去了青城山,但女人还是跟着。至此,李石终于后悔了,但又无可奈何。一长段时间后,李石返回东川,路过灵泉县朱真人的分栋山下,在将要进入简州时,这女人终于不见了。她从出现到忽然消失,时间长达一年多。
《蜀中广记》记载了一段李石为炳灵孚应祠作记的异事。相传,炳灵孚应祠在盘石县治南街,萧君玉建成后,嘱托李石作记,但有人认为李石无官位,没有作记的资格。萧君玉于是准备了一些木片,在上面分别书写有官位人的名字和李石的名字,然后到炳灵神前祷告,三次都得到李石的名字。但李石还是以其他人有异议,而推辞了作记的事。
后来,有一次李石生病了,在寒夜中梦到一个神仙,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都显得很有气势,各种旗帜围绕在房屋四周。这个神仙质问李石说,你以为凭借自己是欧阳参政的同学,就可以不为我写文章作记了吗?李石梦醒后,不觉汗如雨注,病也因此好了。李石为炳灵孚应祠作记后不久,“被奏殿廷唱名在第十四”。李石为炳灵孚应祠作记一事有史料记载,但李石与欧阳修(1007—1072,最高位居参政知事)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是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