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流传至今。三顾茅庐,家喻户晓,说的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历史上,刘备到底有没有三顾茅庐,很多人提出质疑。
三顾茅庐的典故,发生在官渡之战后,曹操骗走刘备谋士徐庶,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隆中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刘备才终于见到诸葛亮,二人在屋内谈论天下大事。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为刘备指出了发展方向。刘备走出草庐,感叹道: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
三顾茅庐的典故由此而来,后来成为一个成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诸葛亮曾写过《出师表》,里面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先帝指的就是刘备,可见刘备是多次到过诸葛亮的草庐里的。古时候的三,跟现在的三意思有所不同,三指的是多次,数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说刘备多次到诸葛亮的草庐里拜访,拜访次数至少在三次以上。
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一个版本,不是刘备亲自上门拜访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到刘备那里毛遂自荐。如果真如《魏略》《九州春秋》那般记载,那诸葛亮《出师表》里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该怎么解释,难道是诸葛亮瞎编的?
陈寿写的《三国志》里记载的是刘备去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国志》时,讲的也是刘备一心求贤,亲自前往南阳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还有质疑说刘备好歹是君主,怎么会放下身价去请一个白丁。刘备当时虽是君主,但一直在打败仗,实力弱小,经常四处寄人篱下。
三国乱世,人才是各个诸侯争抢的,徐庶和司马微都曾向刘备夸过诸葛亮。没有谋士的刘备,发展方向不明确,有机会得到一个顶级人才,刘备还会在乎身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