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前天Y主任允许我可以骑车锻炼了,便觉得自己的双脚仿佛装上了哪吒的风火轮一样。终于可以不用整天整天的坐在病床上,终于可以不用凡动身就得借助老公的力量,尽管他毫不怨言,可我觉得靠自己才更舒畅。
昨天X发了一组图片,是那条我们一起走过的幽静小路,一张葵花照特别漂亮。便想着,明天,我也要徜徉于那个地方,亲自去感受一下那里的天之美,地之阔,花之香。
走过西湖,延卫河南岸向西逦迤而行,走过河流,走过村庄,把车停在桥头,向东遥望,那高高低低的庄稼长势煞是喜人,而那一排葵花整齐的排列着,面向太阳。再往前走,在一处低洼,几只白鹭悠闲地嘻着水中的小鱼,几个勤劳的农民在是弄着庄稼,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
我想起了前几天刚读完的赛珍珠的《大地》,想起了那个干旱的场景,颗粒无收,吃“观音土”,人生充满了绝望,不得不背井离乡。
放支歌吧。让歌声在这空旷的大地上空飘荡。
信手搜了一下卫河的历史:
卫河,汉称白沟,隋称永济渠,宋曰御河,明称卫漕。清朝时,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的“卫”字名曰“卫河”,一直沿用至今。卫河是海河水系之南运河水系的主要支流,以大沙河为卫河上游的干流,该河源出自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南岭(属于太行山脉)。卫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在曹操开凿白沟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黄河故道加以联缀而成。 该河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濮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卫运河。最后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并在沧县南又挖成捷地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全长400多公里,其中干流河道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1960年代以前是河南省的重要航道,也是河南省北部重要的灌溉水源。新乡市更称之为母亲河。1960年代以后,水量减小,基本断航。
不由想问:隋炀帝下江南,好像没经过滑县吧?
隋炀帝下江南的路线主要依托于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隋炀帝下江南的具体路线如下:
从洛阳出发: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出发,洛阳是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沿通济渠南下:从洛阳出发后,隋炀帝的船队沿通济渠南下。通济渠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一条重要运河,连接了洛河和淮河。
经淮河至扬州:船队沿通济渠进入淮河,再沿淮河到达扬州。扬州是隋朝时期的重要城市,也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
沿邗沟至长江:从扬州出发,船队沿邗沟南下,邗沟是连接淮河和长江的运河。
沿长江至江都(今扬州):船队沿长江继续南下,最终到达江都(今扬州)。江都是隋炀帝下江南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继续沿江南运河至杭州:如果隋炀帝继续南下,他会沿江南运河到达杭州。江南运河是连接长江和杭州的运河。
隋炀帝下江南的路线不仅是为了个人享乐,也体现了他对南方地区的重视和对全国政治、经济的控制。这条路线的开通,对后世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既然隋炀帝从东都洛阳出发,沿通济渠南下了,它一定没来过处于永济渠段的滑县了。
尽管他在历史上对隋炀帝的滥用民力、奢侈无度、残暴统治极度抨击,但也对他的科举制度的创立,给中国及东亚地区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教育和官僚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由兴起,用即梦生成几张似是而非的图片,让隋炀帝在滑县走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