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冲你说这些“刻薄”话,你的回答很重要!
我们常常说,“孩子无条件地爱着父母。”这话没错。
但是,爱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孩子对父母,一直都是有爱也有恨、爱恨交织的。
所以,今天我们想聊聊孩子对父母的“恨”和“攻击”。
孩子3~6岁期间,进入一个很特别的阶段。他们此时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开始出现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现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显而易见,这个阶段的孩子真正发现了“爸爸、妈妈、我”之间的三角关系。若是男孩,可能会和妈妈亲密,有排斥爸爸的倾向;女孩则和爸爸亲密,有排斥妈妈的倾向。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父母二人以夫妻关系为重,亲子关系为次,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才是一起的,这样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
孩子对父母都是又爱又恨的。而做父母的,能够确保整体上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爱的成长环境,并能够接住孩子的恨意,而不是去报复孩子,非常重要。
假如父母自身力量不足,当孩子问出:“爸爸,你什么时候死?”爸爸恼羞成怒,批评孩子乱说话,那么这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报复。是把自己放到了跟孩子同一个位置上,没能够容纳孩子话里话外隐含着的死亡焦虑,以及竞争意味的试探。这就不利于孩子的安全感建构,以及未来竞争意识的发展。
这样的孩子,他早就被自己的父母打蔫儿了,你要他如何敢去跟外部世界的其他对手竞争呢。
这时候,父亲应该怎么回应他呢?那位心理治疗师给了一个示范回答,即跟儿子说,“我总有一天会死的,但我想这一天不会那么快到来。”
仔细体会一下这个回答当中的深长意味,寥寥数字,满足了儿子所有的显性和隐性的需求,潜台词是:“儿子你放心,你总有一天会比父亲强壮,会取代父亲的权威地位;但你也不用担心,爸爸还会陪你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当感受到孩子的攻击和恨意,请一定不要被情绪带跑了。
首先,请接受那样一个爱恨交织着的孩子!那才是一个完整且鲜活的生命的样子。
在孩子攻击我们的那个当下,确保孩子不伤到别人&自己的前提下,淡定地把TA带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陪TA平复情绪,尔后再跟孩子就事论事不迟。
这样被父母接纳和涵容的孩子,以后的人格才可能发展得更健全,也更强大,因为孩子早早就从父母这里明白了:
不管什么事让我感到难过或高兴,我都能自由地把它们表达出来;
我不必为了取悦谁而面带笑容,我也不必为了别人的需要去压抑我的烦恼和忧虑;
我可以生气,没有人会因此死去;
当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时,我可以大发雷霆,生活也不会因此停摆;
我会有需求,有情绪,会苦恼,会犯错,但是我很好;
我拥有活泼泼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