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3,又一年,过去了13天。有人说因为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日程,所以日子过的快,有人说因为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生活,所以日子过的慢。我的日子因为没有留下痕迹而快。
孩子的学习让我陷入深深的焦虑,这焦虑的最明显体现在,睡眠,从清醒到睡眠这中间没有过程,以为还在清醒中,一声轻微的鼾声告诉我,刚才是在睡眠中。身体的各种不适,让我清楚的记得夜晚的每一次翻身,睡梦中的每一个行程。早上在既定的闹钟声中醒来,困意来袭,起不了床。听着厨房中爱人做饭的叮叮当当声,以为自己在洗漱,再一次睁开眼还在床上。
每天早上一大杯咖啡可以支撑一个上午,中午闭着眼睛偶尔会有瞬间的失去意识,就是午休了。
因为焦虑,专注于那些不能按时写完作业,上课不听课的学生,情绪进一步恶化。不吵不闹,只是陷于深深的无力感。
读古清生的文章,心稍安宁,又想到冯骥才说的”安宁“与”安寐“。我的安宁来自一些文字的阅读,清楚的知道哪些文字能带来安宁,但多数时间会绕开,那些安宁总会引起对自我的反思,让我陷于恐慌,恐慌于再没有时间挽回。想到孩子现在的状态跟当年的自己那么相像。现在想来对孩子的焦虑,最深的根源应该是源于对自己过往的失望。自己走过的路,希望孩子能避开,可,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孩子能得到的正是自己对事情的应对方式与态度。
近来一直在想,过几年回去陪父亲,给父亲洗衣做饭,整理家务,陪父亲一起种种花,自己能好好的看看书。
今年春节多半可能又不能回家,越是不能回家的时刻,越是想家,如果父亲今年真的一个人在家过年,该怎么过。从外人角度看,父亲这一生悲苦无助,幼年父母双亡,中年丧妻,老年子女都不在身边,如果七十多岁时要一个人过年,这是什么样的感受。我能想得到,但不能感同身受。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没有真正理解的可能。即便是亲如父子,母女,夫妻,在心底最深处依然是孤寂一人。因了这种体会,并不渴求与他人的交流,可还是渴望能够诉说,有人能够倾听。可身边的朋友各有各的隐痛,也许她们没有如我一样停留在这种情绪中,但我的诉说一定会引发她们的陷落。
诉诸文字也许是最好的方式,可目前文字依然无力,从心到手,这个流转的过程,他们一定会被扭曲变形,或被夸大,或被掩藏。写出的文字总想有人阅读欣赏。如是就想着去美化,怎么能引起他人的共鸣,这个过程,虽不是全部在迎合他人,但至少已不是心中所感。
文字的无力,在我就是这样。不知那些谙熟文字游戏的名家,大家是否有此感,或他们的所写就是他们的真实所感。
这亦是对所有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