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5236字 | 阅读需要约15分钟
经济学是什么?
估计很多人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大部分人觉得经济学一定非常学术、枯燥的,或者认为经济学只是一门研究怎么赚钱的学科。
其实不是,经济学有时高大大上,但也和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经济学可以帮我们看透生活的本质,比如:
为什么恋人在一起时经常玩手机?
为什么父母在高考前后对我们态度完全不同?
为什么二胎政策开放后,生育率还是很低?
这篇文章,就是介绍我关于经济学的简单思考,关于什么是经济,为什么人人都需要懂一点经济学。
01、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起源于物物交换的“交易”,主要依赖于原始农业。
在一万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虽然已存在交易行为,但主要限于贝壳、琥珀、颜料等拿来表示身份地位的物品,而水果或肉类等消费品交易却无证据证明存在。
“农业革命”以后,人类逐渐放弃每采集狩猎的游荡生活,开始定居下来,种植农作物,圈养禽畜。
同时,还学会了使用工具进行生产,慢慢地粮食越来越多,开始有了余粮,这意味着有了财产,财产也可以理解为“资源”。
由于每个人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刺激物资交易的产生。例如张三更擅长种麦子,麦子很多,李四更会养鸡,家里鸡吃不完。
当张三想吃鸡肉的时候,就背着麦子去找李四换鸡,这就是交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的资源越来越多,交易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长。
整个市场越来越大,资源在市场内不断流通,货币也随之出现,经济也就这么出现了。
“经济”这个词,起源于希腊语,意思为“ 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指家长需要考虑到家庭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便在各个家庭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后来概念延伸到国家社会的治理中,也就演变成了现在所说的“经济”。
在此仍需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稀缺性”。
所谓”稀缺性“,即人类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其欲望及由此引发的对各种物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这些需求的经济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有限的。
由于资源相对需求而言存在“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经济物品”来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系列选择问题:
(1)生产什么?
(2)怎么生产?
(3)为谁生产?
所以,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延伸到微观层面,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科学。
02、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2.1 让你更深入的理解周围的世界
上文提到,经济起源于交易,有交易的地方,就有经济行为,经济学跟生活息息相关。
经济学有高大上的原理定律,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道理。
学习经济学,能让你更容易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并能解释其中的原理。
例如:
为什么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什么反季蔬菜会更贵?
为什么有的商品价格变动更大?而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却很小?
为什么商品A价格上升,商品B销量就会上涨?
为什么二胎政策开放了,生育率还是很低?
等等。
这些日常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在经济学上都能找到合理易懂的解释,这些解释简单又朴素,让你对周围世界的变化了解将更加透彻。
2.2 让你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得更加周全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科学,它能帮助我们在决策时考虑得更加周全。
经济学中基础的知识,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边际效应、复利等,能够让我们重新认识关于成本的看法,从而影响你做决策时对成本的考虑。
其次,经济学上关于决策的讨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例如我们对于房子的要求是安全稳固,最好能建到可抗击最高级海啸地震的程度,但那样会很多人住不起房子,所以要追求安全性与成本上的平衡。
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并不能两全,而是要在多个考虑因素中把握好边界和平衡。
最后,经济学上关于人的假设是“理性人”,理性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时都是利己的,每个人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不妨将自己当成一个理性人,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当然在现实中不要违背法律和道德)
2.3 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英国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曾说过,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欺诈手段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会用经济学思维来理性思考和分析,就容易掉入被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轻则损失财产,重则锒铛入狱。
譬如前几年的“P2P暴雷事件”,让很多不知所以的大爷大妈多年的积蓄血本无归,他们除了大哭大闹,忍受惨痛损失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为何会陷入P2P的陷阱之中。
如果他们能懂得,收益和风险成正比的原理,也就不会把毕生积蓄投入到风险如此之大的P2P了。
有数据表明,还有不少人被卷进了“庞氏骗局”,甚至有朋友的亲戚陷了进去。
如果一开始懂得什么是庞氏骗局,在开始投资的时候,就能够判断,是否值得投资了。
2.4 更好的理解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部分,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政策如何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影响的。
学习宏观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对经济社会的的影响。
例如,我们能明白:
国家之间为什么要做进口-出口的交易,我大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为什么不能自给自足?
新闻常规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分别应该在何时使用,各自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中美贸易战中,加收关税对双方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会爆发以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等等。
至少,学习经济学之后,就能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能够快速的理解,看财经新闻时,也不会一头雾水,啥也不懂了。
03、
4个生活中用得到的原理
3.1 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可以解释价格、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需求曲线图
*D:需求曲线
*S:供给曲线
基本解释就是:在供给一定的条件下,需求和价格成反比。而需求、供给和价格的关系是: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处于买方市场,顾客的议价能力更强,商品价格会降低;
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卖方处于主动地位,商品价格会上涨。
这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正季蔬菜便宜和反季蔬菜更贵的原因了。
正季蔬菜供大于求,处于买方市场,价格较低。反季蔬菜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价格较贵。
此外,跟供求关系相关的概念还有:弹性、替代品。
弹性: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经济学上说的弹性,一般叫需求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一般而言,高档奢侈品的弹性较强,生活必须品的弹性较弱。
例如,珠宝首饰涨价涨了几百块,我们可能不会再买了,而大米涨了几百块,还是得买,不买就会饿肚子。
替代品:是指那些能够实现同种功能的其它产品。
例如猪肉和鸡肉和猪肉,都能够满足我们吃肉的欲望,它们都是互为替代品。
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A和B,当A商品涨价时,人们对A的需求减少,对替代品B的需求就会增加。
理解了供求关系的相关概念,对我们身边的价格变动,也能充分理解其原因了。
3.2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下面,举两个关于机会成本的例子,以方便什么是机会成本。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得到什么必然会付出什么。
比如某个中午,你本来约了女神看电影,但是你朋友出钱请你吃饭,你贪图免费的午餐,放了女神的鸽子。
当你去吃免费午餐的时候,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约女神”这件事的收益,假设这次约会成功了,女神成了你女朋友,“获得一个女朋友”就成了这次午餐的机会成本。
恋爱的成本
以前我们一直觉得,恋爱的成本就是谈恋爱过程中我们吃饭、送东西等约会的花销。
其实不是,现在我们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思考一下,恋爱有什么成本呢?
一般而言,当你的恋爱或结婚的时候,成本就是你的追求者当中,综合价值最高的一个。
例如下图,小李根据三个重要因素给4位追求者进行了评分,A得分370分,B得分455,C得分380,D得分440分。
*权重1即评分*1
当小李选择的是B阳光男作为男朋友的时候,此时的成本是D(帅警官)440,成本是最低的。
当小李选择的是B以外的其他人时,此时的成本都是能给小李带来455分的B(阳光男)。
所以,经济学中的成本,关注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时间、经历、感受、体验等。由于机会成本存在,我们只要做出决策,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3.3 边际效应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应多指消费者在逐次增量使用某种消费品时,消费品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有可能是增加的。
这样解释听起来很高大上,含义却简单,就是每新增一个单位的A,能带来B增加的量。
用经济学家教授薛兆丰的说法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下面举个例子:
你饿了半天没有吃饭,饥肠辘辘地到了一家包子铺,赶紧买了个肉包子吃,你就会觉得这个包子太好吃了,这个感受就是第一个包子带来的经济效益。
但你还是没有吃饱,再来一个肉包子,就已经没有觉得有第一个好吃了,但吃完了还是觉得快乐。
这时你想,饿了老半天,再吃一个吧,为了不浪费,尽管有点撑,在第三个包子有点恶心的情况下,坚持把第三个包子也吃完了。
这时老板说,包子买三送一,要再送一个包子给你,这时候你肯定摆摆手,拒绝了老板,因为你已经吃不下了。
上面这个过程说明了多吃一个包子给你带来的享受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有时,当边际收益小于0时,给我们带来的总效益有削弱作用。下面的函数图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边际效用曲线图
*TU:总效用曲线
*MU:边际效用曲线
*Q:需求
边际效应可以解释很多日常中的现象,一个很经典案例的就是关于飞机票定价的。
假设一架飞机有200个座位,它北京飞上海飞行一次,所消耗的油费、人工费、折旧费等加起来,共计成本10万元人民币。
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500元,机票市场价是1000块钱,那么如果在飞机临飞前,有一个乘客只愿意支付300块钱,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
照理说,票价不应低于成本价格。但是,在临飞的时候,每增加一位乘客,公司所支付的成本非常低,可能也就是一份航空餐的钱,几近等于零。
这时,航空公司是乐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飞机票的(反正座位空着也是空着)。夸张的说,从边际成本的角度来看,飞机起飞前的座位,理论上可以只卖一块钱。
边际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为了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应该把成本花在收益最大的事情上。用边际效应思考,可以让我们每多花的一分钱,都带来足够高的满足度。
3.4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所有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都可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例如,你恋爱期间为对方付出的时间、金钱、心思,属于沉没成本;你学习一个专业所花费的时间属于沉没成本;你在一只烂股票里投入的钱属于沉没成本……生活中有数不清的沉没成本的例子。
沉没成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有的一种有趣的、非理性且顽固的心理。因为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过成本,我们会变得更难放弃。
但经济学要强调的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做决策时,不要被沉没成本干扰。
例如,结婚后发现不合适,到底应该离婚还是将就着过?
一般的三姑六婆肯定会说,“都结婚5年啦,孩子都有了,还能怎么办?只能凑合着过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上面讲到,收益最大化的方法就是关注边际效应。
当事情还可以改变时,就还有机会成本,当事情无法改变时,就没有机会成本了,那么之前的付出都变成了沉没成本了。
如果结婚后,夫妻双方还能协调关系,重归和好,恢复恋爱时的甜蜜关系,那应该继续过,假如感情已经破裂,彻底不合适,离婚是合适的止损方式。
04、
尽量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学问,而是贴近生活的理论科学。
我们学习经济学,不是用来指点江山,而是用来解释身边的耳熟能详的事情,帮助我们做好决策的。
学习经济学,主要学习经济学思维,尽量让自己在思考决策的时候,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学会用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
客观、科学地看待这个世界
如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学也是一个基于观察事件得出结论的科学,需要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试验过程才能得出相关结论,而这也是科学的内核,所以我们在观察世界的时候,要客观,科学地看。
重新认识人性的自私
经济学生对于人的定义是“理性人”,即每个人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我们一直都觉得,人性的自私是耻辱的,罪恶的。
但经济学却告诉我们,正因为人类自私的人性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让社会总体效益最大化。
改变非黑即白的判断
人们做出决策,需要平衡多方面的利益。为了达成利益最大化,总会有所取舍,因此我们要掌控好各个因素的边界,把握好平衡,在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优解。
参考文献:
N.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
大墨《小白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