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
记得高中的时候常常被班上的某同学叫过去请教学习方法,该同学上课的情况如何我不太清楚,据我观察,无论是课间休息或者周末放假,他总是坐在座位上一副认真学习的模样,不好走动,可他的考试成绩从来没有挤进过班上前15。他问我,你每天都在玩,为什么学习成绩还这么好。
如果时光退回当年,我一定会强烈给他安利这本书。
我不过碰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他仅仅是还不够运气,用着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着学习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在学习中,就是首先要了解自身的情况,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原因等,然后去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知道如果自己学习语言,单词是弱项,而语法通常是强项。备战日语考试时,我用专门的单词本记了满满一本单词,走路背,上厕所背,车上背,换来词汇语法部分得分都为“A”。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地抄写单词,试图以这种方式来帮助记忆单词,只是每次都在一段时间后被丢进了记忆的垃圾桶里。
本科备战考试时,喜欢把课本中的知识结构通过章节图的方式画出来,看完一本教材便画出一张图。在画图的过程中,很好地把重要知识点吸收了,所以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次即便在考前两周对所有课程进行预习+复习,也能考出较好的分数。
我在不停地探索中,也算是碰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某种学习方式。
如果把自己对自身学习方法探索之路与本书进行贴合,我想就是掌握了自己的学习习惯,明白了哪种学习方法能最好地帮助自己吸收知识。
当然,探索之路是需要时间的,并不是人就坐在位置上,学习方法就自动找上门了。而是需要不停的尝试与改变,一开始可以借鉴别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书中举出了16位伟人的学习方法,不妨试一试,看是否已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别人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完全适合自己,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或者进行适当的改进,或者完全摒弃、更换。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行动模式以及思维倾向,决定着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法。用什么方法记得最快呢?在什么地方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呢?在什么时候最有干劲呢?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可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法。
为何而学?大多数人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中,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考试而学,是因为“需求”。因为好的分数可以让我们去好的大学,可以让我们取得奖学金,可以让我们拿到某证,提升自己的价值。少数人因为“喜欢”而学,这类人学得津津有味,变着花样地学习,知识也好像自动跑进了他们的脑子里,附带带来了个人魅力值的提升,能力的提升等。学习的目的不同,学习的方式也有着或细微或明显的差异。就好像看一篇文章,如果是为了答题,只需要检索相关内容,并进行作答即可;如果是为了学习,就一字一句,刨根问底,不止习得文字表面的内容,更是深入学习文章隐含的意思。
学习的目标是什么?现在很多人学习抱着“总有一天会用得上”的想法,可是在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便懈怠了下来。我也如此。可其实抱着这种学习想法的,很难将学习坚持下来,因为缺乏紧迫性和明确性,难以对学习产生实质的依赖。如果现在你还想着这种想法去学习的话,倒不如将目的明确化一下。譬如说学习英语,可以制定目的说要通过什么样的考试,或者要听懂美剧里台词的多少比例等。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朝前驶去的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学习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得过且过,得学且学的想法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浪费时间。
现在,请翻开这本书,跟着斋藤孝教授认识一遍自己,再一览16位伟人的学习方法以及“斋藤式”9种学习法,或许其中就有你千寻万找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