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Day81/有效学习,从每日复盘分享开始
【2021.10•8/个人成长篇】《论语·学而》
【一】精读复学内容
原 句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原 句 译 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 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原 句 译 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 句
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原 句 译 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二】收获新知
一、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定要听父亲的话,才算孝顺吗?
如果机械地遵守父亲的遗志,可能就会变成宋徽宗,他继位后恢复了很多父亲宋神宗时期的政策,包括打压元祐党人,焚毁三苏著作等等,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把“道”理解得更高一点,就是家风、家训、价值观,做人的原则等等。好的家风和原则值得下一代继承。
二、什么叫“和”?
晏子说譬如调羹,我们调一碗羹,调羹绝对不能以羹调羹,一定是以水调羹,你把水和羹倒在一起搅和,这才能搅出一碗汤来。水和羮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两个不同的东西能够和谐相处,这才叫调和、和谐。
三、李零先生认为,“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句都是条件句,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言可复”、“远耻辱”、“亦可宗”。
1、信近于义~一个人讲信用,这个是好的,但是你得接近于义。
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同别人约在桥底见面,对方爽约了。尾生却为了守信,一直站在桥底,河水涨潮也不走,最后抱着河底的柱子淹死了。
孔子带着弟子逃难,在宋国遇到一群强盗,强盗要杀害他们,除非孔子发誓不将强盗的位置说出去。孔子答应,逃了出去,然后就去官兵处告发了强盗。弟子不解,孔子反问,跟强盗讲信用不是傻吗?
2、恭近于礼
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小职员抢着帮别人做事,非但没有得到什么,反而被人瞧不起。我们为人处世要恭敬,但也要有尺度,要合乎礼仪。
再比如,为了体现自己是个热心人,随随便便邀请别人家孩子在自己家住,这其实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看起来做了好事,其实没有做到恭近于礼。
【三】新旧认知/自我收获
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做人做事要学会因时因事因境而灵活变通,不能照搬照用,而且孝敬老人我们也是因老人身上优秀的东西去传承下去,而不是所有的行为准则、习惯都必须照行,更何况现时代的年轻人️有真正体会父母不容易和养育孩子辛苦的,已经不多了,能做到独立自主、不啃老、不给年老的父母从物质精神层面施加压力、不管老人已经是万幸之幸了
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我们都要学会善于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尊重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就像在一个团队当中的人员搭配一定是各种风格特质的人都️得有,比如高情商和高智商、理性和感性,不能说你喜欢感性就全部选择感性人,这样才能达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三、有子曰:“信近于义 ,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讲信用这件事情是好事儿,但一定是要在对的人身上
——恭敬于礼:我们为人处世要恭敬,但也要有尺度,要合乎礼仪。不要把自己搞得像是祈求别人来施舍与你或者是很谄媚对待别人没有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和底线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在古代是表示一种礼仪,放在今天来看意思要我们学会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认同,就比如说我们和我们现在自己离的远一点儿的亲戚搞好关系真的亦可宗也,不过做到这点在现在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很难,很多就近就亲的都不想去好好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