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本身并没有错,消极处理才更糟糕

是否不论何时,负面情绪地表达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对于负面情绪的忽视、回避、压抑,难道就是正确的行径吗?当然不是了。今天的笔记来自《学会悲伤》一书,也是《丹麦一年》作者的又一力作。

近年来,焦虑、紧张、抑郁等多种复杂的负面情绪逐渐被关注到,其实正说明,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内在情绪,情绪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些事情,或是正在经历着什么,每一次消极应对都会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雷。

当一个人正在经历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后,身边的人甚至会因为不知如何应对,而拒绝与这个人眼神交流,他们会有所谓的客套话来试图终止对话。比如“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你一定很难过,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就跟我说。”

书中提到某当事者把别人的客套话当真时,他们双方都愣住了,因为太尴尬了。

这种所谓的客套话,就是在告诉当事者“你的经历我没有经历过,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抚你的情绪,但是我总不能什么都不说,总要表达一下我理应呈现出来的友善。不过我也希望这件事可以尽快谈完,我可不想花大量时间来面对你这种糟糕的经历和听你诉苦。”

今天我们会发现不论是网络上,还是身边的人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时,都会出现大量指责的声音,他们总是在提醒当事者,负面情绪是不被接纳的,不要散播这种负能量。

可是,当绝大多数人都在试图用消极方式制止、回避,甚至是攻击那些表达负面情绪的人时,这是不是一种消极和负面的行径呢?

书中提到一个非常值得分享给所有人的观点,”适当留给悲伤一些时间和空间,我们才能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悲伤。“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情绪上的内耗,正是因为他们在发生了一些糟糕的事情的时刻选择了回避,这也使得情绪不断在身体里翻涌,因为让人产生情绪的事件是需要面对的。

只有尽可能地接纳了当前发生的经历,真实体验由此带来的情绪,我们才能真正把眼光放长远,继续向前走。

否则情绪的积累就会在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时刻,跳出来提醒你,“你还有很多没有面对、接纳的部分”,它们会让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沉重。

有人说,你能够接纳眼前的痛苦,才能承载更大的痛苦,因为从出生到离开,我们需要面对和承担的东西只会更多、更大、更复杂,并不会朝着反方向发展。这一点谁都逃不过,及时面对就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刻意识到,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但靠自己的方式却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复盘和思考来为自己谋划出一条相对好走的路,但更多的人选择了放任、不解决、跳过,或是在不得不面对时优先发泄掉积压已久的情绪,再靠蛮力把自己拉进受害者的坑里,等着其他人拉他一把。

长久以来持续积压的情绪是无法消失的,它转换成其他负能量,再通过消极行为传递出去。

任何人都应当有选择的权利,要么把经历就当作经历本身,告诉自己,经历有好有坏、情绪和感受也是如此,带着深刻的体验,好好活一次;

要么就用负面的行径去回应负面的经历,一旦有让人不开心的事情发生,就立马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统统封闭起来。

这样的问题就是,眼下的糟糕经历相较于未来人生长河中的经历,根本不值一提,但就连这样都要逃避,那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痛苦,可想而知,只会被无限放大。

经历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所以不论经历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选择接纳它”这个行为却是积极的

换句话说,我们去看一个人的底色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是去看他都经历了什么,而是去看他怎么理解那些经历,以及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是接纳、逃避还是忽视。

这话用在自我反思和觉察上,同样有效。不要试图放大或忽视任何感受和情绪,把经历看作经历本身,这是很考验智慧的。

在《学会悲伤》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大量自己糟糕的经历,并且因为想要通过一些错误的方式找回掌控感而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当然结果还是好的,在她不知如何应对时,采访了很多能够给她指导性建议的专家,并一步一步让自己学会如何接纳及回应自己的负面情绪。

本书还可以结合与接纳情绪相关的书一起阅读,具体书单就不推荐了,我读过的内容也很有限,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去书店转转,翻翻相关书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