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繁忙的高铁站,人潮如涌,万头攒动,仿佛决堤的江河,川流不息。候车室内,座位早已被占满,许多人因为没有找到座位,只好席地而坐,也有的人自信拉杆箱足够结实,而自己身材又足够的苗条,将箱子当作了临时的座椅。我一向不喜欢喧嚣的环境,加之车次尚晚,只好背着沉甸甸的双肩包,在车站外漫无目的地徘徊。
两小时的徘徊后,我拖着疲惫的步伐再次踏入候车室。幸运的是,恰逢开往重庆的列车开始检票,我寻得了一个空座。我卸下双肩包,坐到连体椅的那一刻,一股难以言喻的舒适感从脚底升起,逐渐蔓延至全身。候车室的嘈杂似乎被这份舒适所隔绝,耳边变得异常清静。
就在这时,门口出现了四位不同年龄段的旅客:走在最前的是一位五短身材、窄脸小眼的瘦子,他那精瘦的身躯却走出了一种六亲不认的步伐;紧随其后的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虽未拄杖,但步伐还算稳健;再后面是一对老夫妻,他们手拉皮箱,步伐虽慢,却稳健有力。我目光紧随这四人,心中暗自揣测老人的年龄,并犹豫着是否应该让座。
然而,那位瘦子却径直走到我身边,他目光犀利地盯着我,理直气壮地命令道:“你!起来给老人让个座,他已经九十多岁了。”我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怒火,我体验到了未被尊重的感觉,我体验到了被强制的感觉,我能容忍吗?我尴尬地看向那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心中确实有过让座的念头。但当我再次抬头看向那位盛气凌人的瘦子时,我的自尊让我难以立刻让座。我盯着他,一字一顿地说:“让不让座是我的权利,不是你能强制的。”
本想等教训完瘦子后,再把座位让给老人。可瘦子显然没有那么多耐心,他恶狠狠地丢下一句:“你也有老的时候。”然后转身向我对面的旅客走去。我心中暗想:“我确实有老的时候,但我绝不会有如此素质低下的子孙。”瘦子在对面的旅客那里再次碰壁,他愣愣地站在那里,环顾四周,或许在心中抱怨:现在的人们怎么如此没有道德,老人在这里站着,大家难道不应该给老人让座吗?
就在这时,坐在老人身边的那位大哥站了起来,他主动让出了座位。老人却对让座的大哥连看都没看一眼,理所当然地坐了下来,并忙着招呼儿子、儿媳把箱子包裹堆到他面前。这一幕让我恍然大悟,他们孙辈的素质问题原来是“遗传”下来的。他们认为自己老了,别人就应该理所应当地照顾他们、让着他们。然而,他们却从未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应当。别人对你好,是出于情分;别人不同情你,那才是人的本分。
回想起河南的一个案例,大学生李明在公交车上遭遇六旬老人赵大爷强制让座。李明指出后面还有空座,却让老人大怒,连扇他四个耳光。李明忍住怒火没有还手,在大家的劝说下选择了下车。然而不久,赵大爷却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座位上。家属竟以李明不让座导致老人死亡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这让我不禁深思:让座确实是一种道德行为,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体现,但它绝不是法律的强制要求。让座与不让座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倡导尊老爱幼就容忍倚老卖老、为所欲为的行为。我们既要倡导尊老爱幼的美德,也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只有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出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坐在座位上,看着这一家四口:一个上蹿下跳地找座位,另两位老年夫妻则站在坐着的老人旁边,漠视着来往的人群。我越发感到尴尬和不适,既不愿主动让座给那对老人,也不愿就这样无动于衷地坐着。于是,我站起身离开了座位,至于谁会去坐我的座位,我已不再关心。
站在候车室的一角,我的目光再次掠过那一家四口,心中涌动的情感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考。这个繁忙的高铁站,就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关于尊重、权利与道德的剧目。而今天这一幕,无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座,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却折射出复杂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观念。它不仅仅是对老年人的关爱,更是对每个人权利和尊严的尊重。我们不能因为年龄、身份或是其他任何标签,就去道德绑架他人,要求他们做出牺牲。真正的尊老,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回想起那个瘦子的强硬态度,以及老人理所当然的接受,我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努力和让步。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理解、包容的氛围。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都有责任去维护这个社会的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