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人吃饭有个毛病,就是天天中午都吃一样。比如我某天听同事的推荐吃了一家的便当感觉还不错,那接下来这个月的午餐我都会吃便当,连配菜都不会换的那种。这就导致我的饮食习惯经常被女朋友和同事所吐槽。·
但每当其他人询问我原因的时候,我通常只会说“懒得选”三个字。其实背后的想法不难理解,其实真就是懒得选,因为我们现在每个人每一天都要做大量的选择。大到我们选择的职业,选择买哪里的房子,或者小到选择几点起床;选择公交还是地铁上班;选择去哪家店吃早餐;在众多菜品里再选择想要吃的早餐……
虽然我们面临的选择巨多,但我们的决策力和自控力跟肌肉一样,用多了就会枯竭,这就是“决策疲劳”。。何况我们天天上班,从早到晚的工作决策又不止八个小时,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下班后原想着早些休息,结果却选择了来顿夜宵再玩会手机的原因。
大佬为什么总喜欢一样的衣服?
百度对于“决策疲劳”的定义则是“一个人在做了很多决策后决策质量开始下降的状态”。而大佬们(例如乔布斯和雷布斯或者扎克伯格)成天做的决策数量那都是普通人N多倍,而且决策成本也是普通人的N倍。假如有限的决策精力却放在了没有太大价值的穿衣决策上,最终导致重要决策的质量下降,那造成的损失就非常大了,所以你会也发现大佬们的着装风格都十分的统一(程序员也是如此)。
而我选择天天吃同一个外卖也是这个道理,为了节省我本就不多的决策精力。假如不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决策能力,尽可能的做一些具有长远价值(比如健身、阅读、写作)的事,那日积月累下的错误决策会渐渐拖垮我们的生活质量(就像晚上下班什么都不想干,只想开开心心撸一顿烧烤,喝点小酒,日积月累身体也就垮了)。
选择越多越纠结
以前外卖没这么发达的时候,大家都是去店里吃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特别的纠结,你别看类似沙县的小店不大,但墙上的菜名真的是密密麻麻连个图片都没有,一面墙上估计都有一篇作文那么多字了。这就让很多人不太爽,因为本来就不知道吃啥,还搞这么多花样,点了一个不是店家拿手的还不好吃,所以下次就不去了,我就见过很多小店因为菜品太多,而且非核心菜品不好吃就是这么倒闭的。
反过来说也有店家很懂消费者的纠结,比如说连锁店老娘舅。他们把主打的菜品限制在几样,图片也搞得大大的,价格也贼醒目,消费者不知道吃啥就点那个序号第一的,或者看图片有食欲的,成个点菜过程就很清爽。而且店家的菜品都是主打爆款,上菜快不说而且味道都很不错,食物品控的数量要求就小店满墙菜品那么多。
选择机会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预期的上升,但现实往往会与人的高期望形成落差。而且随着选项数量的增加,彻底了解所有选项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考虑到可能存在一个最佳选项但又没办法选出来的时候,选择就意味着伴随着后悔。(就像你尝鲜点了个新菜,结果不好吃,你会感觉还不如选从前经常吃的。)
精力花在刀刃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一个小事都花时间决策的人在大事上更容易出错,因为小的事情分散了处理大事应该具备的决策精力。所以我们做啥重要决定的时候要挑精神头最饱满的时候进行,也千万不要晚上做,因为晚上是经过了一天工作的捶打,已经没有多余的精神头去思考长远的利弊,很容易情绪上头做出错误的决定,也很容易放纵自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容易纠结的人,大多时候的决定都容易后悔(因为做的决定质量都不咋地)。
而决策质量不光是因为决策的数量增多而遭到消耗,也包括身体原因。身体状态不好的人,情绪与自控力也相对较差,因为对抗疼痛的时候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当遇见需要自控的时候就完蛋了(就好像你牙疼的时候还有人在你耳边墨迹,你都想打他一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撑,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有限的精力才不会因健康问题而遭到消耗。
对待钟表里的时间和兜里的钱、还有我们稍纵即逝的决策质量,我们要重视起来,力求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长期的收益之中。在小事上别纠结,大事上多思考始终是我的做法。所以我点外卖从来都是点一个,因为我要保存足够的决策精力,在晚上做出正确的决定。
就像我天天看书码字去健身,其实真的很烦,游戏电影它其实很香,但一个大佬说过,越是成长的事情就越会与人追求安逸的天性相违背,所以我是一个注定要做大事的男银,所以我终于码完了这篇文章,坑爹的我要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