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贵而能不骄傲。这样的修养怎么样呢?”孔子说:“还行。不如贫穷却内心欢乐,富贵却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说,‘制作玉器,先切,再磋,慢慢琢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跟你谈论《诗经》的微言大义了。”
记:这是人的品格的两种境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所谓人穷志短,穷了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自尊对人。富了骄态毕露,盛气凌人。这是古往今来的一个普遍现象,战国时候的著名纵横家苏秦得势之前,家里人都对他厌弃,因为他贫穷。他的嫂子都不给他做饭,妻子也不理睬他。后来苏秦六国拜相,荣归故里的时候,前呼后拥,显赫之极,他的家人都拜伏在地迎接他。他问嫂子,当时对我那么鄙夷,怎么今天对我这么恭敬呢?他嫂子说,那时候你贫穷,现在你富贵。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仍然是普遍存在。工作单位里对上级的各种逢迎巴结,新闻里屡屡爆出什么宝马女怒抽交警耳光之类的事,无非都是“贫而谄,富而骄”。所以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需要有一定道德修养的。贫穷依然能昂然于世,富贵也能谦和对人。 但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只是基本修养,算不得什么了不起。孔子说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是一种很令人向往的境界。“贫而乐”的代表人物大概就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吧,居陋巷,箪瓢饮,而自得其乐。后世中以此为精神追求的人有很多,比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数次被贬,无论在湖州还是在遥远的儋州,都过着极为贫困清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留下的大量诗歌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抱怨、惆怅、悲叹,而是充满了乐观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