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毕业设计中期答辩,是消耗很大的一天。
来了三个老师,一个是我的导师;一个是没有什么交集且总是面无表情的老师;最后一位竟然是过去经常一起打球的老师,互相知道对方同一个学院但不知道称呼,不约而同的时候都是在球场上,暂且就叫他李华吧。
当做研究型课题的大佬们的讲演时,高大上的氛围让自己觉得有些难为情,因为自己做的是应用型系统,说白了就是应付毕业用的。四年的时间能让人在某些方面拉开可怕的差距,而对比就是让人低落的根源所在。对于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学渣来说,能深刻感受到,it‘s not my stage。
等待轮到自己的过程是令人焦灼的,心理上缺乏依靠的飘忽感让人不知所措。人在这个时候就像溺水,迫不及待想去抓住点什么,无所谓是稻草还是游鱼。努力在心里把自己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去。过往的经历就开始浮现,用略带欺骗的手段安抚着现时的焦躁感。待到冷静下来,突然回到了平时的心理状态,觉得刚才自己的心理活动让人忍俊不禁(尼采就是这么疯掉的么?)。
开始仔细揣摩现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讲演者的言语、面部表情和老师的神态,愈发觉得这是一个趣味无穷的事情,等待的不安已经一扫而空。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偷窥的行为?光明正大的偷窥不是偷窥,好吧,不算(孔乙己年轻的时候也是我这种作风吗?)!学霸通过努力换来的春风得意和学渣讲演结束后的如释重负,在这个窄小的会议室里显而易见;还有李华老师思路清晰的点评和抑扬顿挫的言语能够让人感受到老师在专业方面也是颇有造诣且治学有方,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
从小到大,从学霸到学渣,两种心理都感受过了。总结一下,学渣是最需要关爱的那个。说到底,还是有些后悔大学四年没有在专业课方面用力些,专业方面的学习生活过得太normal了,所以最近有个面试官说“你更像个文艺工作者”(一个理工男的心理被无情地打击)。
不久前看到某大佬演讲时说:伟人都是从年轻时的打击里涅槃的。我正值年轻且正在被打击?好了不切实际的意淫到此为止,要学习的东西多如牛毛,现在什么水平心里还是要有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