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了一个话题 “如果有一天,我们会因为什么事情而突然变得怕死了,认真思考死亡这个命题,那一天,就是我们长大的那一天”。
人到中年,莫名总有很多感触。不过,下面的内容就算你不是中年人,也是可以看看的。
## 一场事故
17年冬天的某个早晨,如往常一样,我骑着摩托车去上班。在过红绿灯时,为了躲避突然穿过来的行人,下意识地使劲捏了刹车,结果摩托车失去了平衡,摔了在地上,我也被甩出4,5米之外。倒地的一瞬间,整个人失去了意识,过了好久才缓过来。幸而是冬天,带了头盔,穿着厚棉袄,只是右边的膝盖蹭破了一层皮,右边的肩膀撞在了地上,有轻微的骨折的迹象。我恢复意识的时候,看到一个保安走过来,还有一名过路的司机,他们一起把我扶到了马路边上,把我的车也推到路边。问我是否需要叫救护车,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大碍,拒绝了他们的好意,那名司机走时还叮嘱我说“车的油箱漏了一点油,要等一会再骑”。他上了车,开车走了,保安大哥也回到自己岗位。我一个人坐在马路牙子上,一边恢复对身体的控制,而另一边泪水就不受控制地流下来了,一个念头从脑海中升起:如何我就这样死去,我的家人怎么办?
缓了一会,我又骑上车,去上班了。一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想 :“如果刚才那场事故真的让我失去了生命,或者重伤,残疾,那我的家人怎么办?谁来养活我的孩子,谁来赡养父母? ” 越想越觉得可怕,可怕的并不是我失去了生命,而是我并没有做好准备我的家人来承担这个结果。
## 离开
中国人是很忌讳“死”这个字的,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常常模糊带过,最可能的会提到这个词的场合可能就是参加葬礼,或者清明节上坟。我们之所以模糊带过,或者觉得跟孩子讲不清楚,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不清楚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死亡。我带我儿子去上坟时,他也问一些问题:这个土堆下埋的什么?为什么有小房子? 我跟他讲,姥爷,姥姥住在下面。可能是男孩子比较皮,他的注意力并不在这个上面,问题也只是随口问了下,我随口答他,他也就不在追问了。
我在上学时,老师曾经布置过一个作业:给自己写一个墓志铭。 这个作业可能是我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中,离死亡这个概念最近的一次。可是,现在我已经记不起来这个问题我当时是如何回答的了,可能当时也只是敷衍了事,并未曾走心。
其实,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去想想 死亡这件事,因为它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的终点。我们对终点的样子看的更清楚,就能更清晰地掌握当下。
## 人活着是为什么
我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这个问题的一个参考答案:“让自己活过和没有活过,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最大化”。 我觉得这个答案很好理解,如果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操作性也比较强。
其实,这个答案也可以用到生活中的大多数场合:参加一个讲座,你不参加是什么样?参加之后是什么样? 如果这两个答案没什么区别,说明你参加这个讲座可能没有达到目的,你人生的这一个片段就是个空白的。
你是一名教师,面对一节45分的课,你上了课,和你没有上课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对你有什么影响,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你是一名乘客,在地铁上坐了1个小时去上班?你坐车与不坐车有什么区别?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如果不坐地铁就不能上班,不上班就没有收入了,这是关系生存问题的大事。我们深入一点: 你早上8点上地铁,9下地铁。你乘车的这个动作,这个过程对整个世界有什么影响? 第一: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GDP做了4块钱的贡献),第二:额,第二是什么? 好像想不出来第二是什么?例如:你抓了一个色狼、你让了座给需要的人、捡了一个手机,并还给了失主.....
你是一名学生,放假三天,你回家了。你回家里呆三天和你不回家有什么区别?
你是一名北漂,一年到头了,回家7天,你回家7天和你不回家有什么区别?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意义,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意义。
## end
买足够多的保险;
趁早去完成那些想做,却一直没有做的事;
以最乐观的态度去做最悲观的打算。
## 资料
[1] 谈死亡,比死亡本身更让人哀伤
[ 2] 斯多葛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