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知乎,ID:亡心言己,文责自负。
这部电影靠着沈马组合的影响力和30%的排片占比在点映首日(7月13日)就创下了票房1.56亿的优秀战绩,与某些上映多日票房还没有过亿或者将将过亿的电影形成鲜明对比。
我在电影院选座时,也发现多个场次将近满座,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抓娃娃》这部电影有沈腾马丽的喜剧演绎,快乐自然不会缺失,哪怕是笑点有点高的我,也会被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笑声所感染,甚至让我一度怀疑他们是“领笑员”。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开心麻花过往作品的彩蛋,也给观众带来了会心一笑的效果。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对富裕的夫妇马成钢(沈腾饰演)和春兰(马丽饰演)穷养儿子的故事,他们费尽心思扮穷磨炼儿子的意志,培养儿子的好习惯,只为让儿子考上清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做一个合适的“successor”,他们把这命名为“接棒人计划”。
高考将至,只差临门一脚之际,儿子马继业(肖帛辰饰演)发现了真相……
这里先放下对正确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观念的探讨和对富人阶段的怨怼,我们来谈一谈电影中父亲马成钢的教育成功了吗?
成功一半,失败一半。失败的是马继业并没有按照父亲的计划去学习工商管理,承继父业一事也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是马继业的确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儿子,品学兼优,不像大儿子那样读不懂“老大徒伤悲”,写不对“不要放弃”。
但马继业也是失意的,他失去了再也无法追回的青春,成长经历中的一切都是人为操纵的,不曾拥有过一刻真实。快乐是假的,悲伤是假的,得到是假的,失去是假的,他的喜怒哀乐都是一场巨大的虚构,揭开谜底之时,过往眼中的世界轰然倒塌!
最后,马继业没有被培养成父亲想要的样子,但他居然也成为了一个不错的样子,难道穷养似的苦难教育真的是有用的?一时之间,真让人想不明白电影想要传达出来什么样的价值观了?
原来在这里应该有更多的题材挖掘,比如家庭教育理念的反思,比如现实世界与虚构生活的割裂,比如关于穷养富养的对立思考……结果,几个马大哈似的片段就糊弄过去了?
明明是一个极其荒唐、极具讽刺的故事底色,又偏偏要以春晚合家欢似的套路收尾,太过潦草和拙劣。
整体来说,这终究只是一部浅尝辄止的喜剧作品,甚至算不上巧妙和高级,套用了“楚门的世界”的故事逻辑,放在“穷养孩子”的故事背景里,层层叠叠的闹剧都只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扮穷,笑点的营造只依托于一点,就少了包袱翻番的乐趣。
有网友指出电影在角色形象塑造上,也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和不切实际:“矛盾地拍出了穷人眼中的富人,富人眼中的穷人,让彼此看了笑话。”这点我倒是不敢苟同,在某种程度上刻板印象本身就是喜剧的创作来源之一,也无可厚非,大可不必上升现实。
只是这个作品整体的原创性打个折扣,思想性表达打个折扣,最后的评分自然也要打个折扣了……
他闹,你笑,他数钱,你离场,最后表达了什么?看懂了什么?都不重要了。世界本就是一场巨大的荒诞,戏里戏外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