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每天都得吃饭,讲究或随意而已,如果少吃几顿也不算个事。
但是,除夕这一顿却是大事。
所谓大事并非指除夕这一顿饭的菜式,山珍海味或青菜豆腐的饭桌上,一家人能团圆围坐一桌才是这顿饭的意义。
关于童年的除夕记忆,是一大早源于厨房“铛铛刺啦”、“滋啦滋啦”各种锅铲交集,让人愉悦的嘈杂声,还有空气中飘散,只有新年才有的年菜味道。
从前日子不好过,鸡鸭鱼肉在儿时只有新年才能大快朵颐,平常时候即使有肉类也只是“配角”,担任调味角色而已。
汽水糖果更别提了,妥妥是奢侈品,正因如此,过年总是那么让人期待。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幸福,因为父母扛下了苦的担子。
成家以后,角色易位,除了挑起自家担子,每年除夕团圆饭的勺子也落在我手上。
我始终认为不论是写作、绘画或烹饪,天赋占首位,能否成大器则凭后天努力。我自认在烹饪方面绝对有天赋,但是那么多年的明天、后天一直没努力钻研,所以终究成不了气候。
虽然如此,我的孩子们还是很期待由我掌勺的团圆饭,或许就因为有惊喜吧——要么惊,要么喜。
而我也很享受一大清早待在厨房准备食材,一切由自己作主的时光。
受母亲影响,卤鸭一直以来都是我家团圆饭的主角,地位从不曾动摇。
所谓熟能生巧,虽说一年也就煮一次,配料和步骤、火候各方面早已烙印在脑子里,怎么拿捏自是心里有数。
卤鸭上桌后,毫无意外得了超赞,老婆孩子吃了都说比往年更入味。蒸鱼、炸蝦球也有进步,算是得了大赞吧……至于其它几道菜,碍于灵感欠缺兼敷衍了事,不提也罢。
八道菜式我负责六道,老婆负责一道卤大肠。不同于往年,今年老大上了烹饪管理课程,所以也献上一道咸蛋奶油鸡。
可惜,大快朵颐之后才发现竟然忘了拍照——没办法,只好上网搜一幅尽量还原的图片……
团圆饭不比平日,起筷必须人齐,而吃下肚的是食物,留在记忆里是团聚的氛围,久久不散。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孩子终将长大,也会各自有属于自己的家,未来无法预知,我们只能珍惜眼前一桌的团圆。
还有,饭后一碗“旺来糖水”——在新马一带,凤梨普遍叫黄梨,福建话音同旺来呢。
饭后闲话
很多朋友会好奇,我既然是马来西亚人,也过春节吗?
其实,全世界华人在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漂洋过海,所以才说有海的地方都有华人。
数百年后,先辈在各处落地生根,但是根源在哪不能忘记,虽在异乡,传承不落。
新春过年、中秋端午,都是传统佳节,我们都一样欢庆,没什么不同。若有不同,也是籍贯的些微差异。
比如我家,年初一早上都是吃各类糖果零食蜜饯,这或许就是苦尽甘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