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工书,须从师授。
必先识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繫拘【足句】︰拘【足句】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於奋斫;奋斫之理,资於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於神采;神采之至,几於玄微,则宕逸无方矣。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於速,留乃畏之於迟,进退生疑,臧否不决,运用迷於笔前,震动惑於手下,若此欲造玄微,未之有也。
今论点画偏旁、用笔向背,皆宗元常、逸少,兼递代传变,各有所由,备其轨范,并列条贯。
一 用笔法
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用笔之势,不可一概。虽心法古,而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於合宜。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於「永」字。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
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
趯须【足存】其锋,﹝原注:得势而出﹞
策须背笔,﹝原注:仰而策之。﹞
掠须笔锋,﹝原注: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疾罨,
磔须【走歷】笔。﹝原注:战行右出。﹞
八法起於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歷钟、王已下,传授所用。八体该於万字,墨道之最,不可不明也。
又先达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
一曰鉤裹势,须圆而憿锋,「罔」、「閔」二字用之。
二曰鉤努势,须圆角而趯,「均」、「匀」、「旬」、「勿」字用之。
三曰袞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今」、「令」字下点用之。
四曰抬笔势,紧策之,钟法「上」字用之。
五曰奋笔势,须险策之,草书「一」、「二」、「三」字用之。
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
一曰顿笔,摧锋骤衄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乙」等用之。
五曰【足存】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足存】之,「刀」、「﹝横勾﹞」是也。
六曰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二 识势
烈火异势
此名「烈火势」,出於正体,书於铭石时,或用之。法以发势筑,迅激而劲侧,「从」字头、「愈」字脚用之。
此名「各自立势」,势则抵背潜衄,视之不见,考之则彰,乃钟法,即繇白「然」字下是耳。后王逸少用之不怠。隶用之。
此名「联飞势」,似连绵相顾不绝。法以暗衄而微著,势以轻揭而潜趯,乃右军变於钟法而参诸行法,则《乐毅论》「燕」字、「无」字,时或用之,为后遵用,守而不替,至於今矣。
此名「布棋俗势」,凡拙不可为也。
散水异法
此名「递相显异」,意以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法以刚侧而中偃,下潜挫而趯锋,则右军《黄庭经》、《乐毅论》用此也。
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则相附。此盖钟法,上,下以潜锋暗衄,下以迅趯而捷遣。右军遵用之,於真隶常为之。
此行书,法以微按而餉揭,意以轻利为美。钟、张、二王行书,并用此法。
此草书,法以借势捷遣而已,若失之以缓滞,即其为病甚矣。不可不慎也!
勒法异势
此名「鳞勒」。鳞勒之中,势存仰策,而收虽云仰收,无使芒角,芒角则失於遒润矣。钟、王以下常用之。
此名「借势」。法以不仰策及鳞勒,但取古劲枯涩,无求銛利,则其妙也。右军通变以避駢势。夫为真隶必先用之。
此名草势,法以险策捷挫,锋露飞动而己。
此名「平布」,凡俗不可用也。
策变异势
此名「递相显异」,法以上背笔而仰策,下紧趯而覆收。则钟书常用此,王逸少参而行之。
此名「借势」,不务策、勒,但取古涩而已。虽云古涩,用笔之意,不忘仰覆之理。
此名章草、草书之势,法以险劲飞动。钟、张、二王章草、草书,常用此法也。
此名「布算」,时俗所贵,非墨家之态,戒之。
三画异势
此名「递相解摘」。三画用笔,势相类,不求变异,则涉凡浅。法以上画潜锋平勒,中画背笔仰策,下画紧趯覆收。此盖王法,则《黄庭经》「三门」「三」字用之。
此名「递相竦峙」,盖行书用之。法以上勒侧而中策,下奋笔横飞。钟、张、二王行草,并依此法。
此名「峭峻势」,亦草书之法,险利为胜。
此名「画卦势」,俗鄙不可用。
啄展异势
此「人」、「入」等法,法以左罨略而迅利,右潜趯而战行,行势尽而微著摘,出而暗收。脱若便拋,下虞流滑,则冥於凡浅。梁庚肩吾《书论》云「将欲放而更留」,谓此。
此名「交争势」,盖行草法也。法以衄锋啄掣,捷速疾进,为势若交急,意存力敌,失之於钝滑,斯可慎也。陈沙门智永常用此法。
此名章草之法。法以潜按而微进,轻揭而暗收,趯之欲利,按之欲轻,轻则滑劲而神清,肥乃质滞而俗钝。王濛草善於此法。
乙脚异势
此名「外略法」,蹲锋紧略,徐掷之。不欲速,速则失势;不欲迟,迟则缓怯。此法盖钟法,稍涉於八分、散隶,则欧阳询守而不替。
此名「蠆毒法」,法以引过其曲,微以轻【足存】其锋,又以徐收而趯之。不欲出,欲出则暗收,如芒刺为善。梁庾肩吾《书论》云「欲挑还置」,谓驻锋而后趯也。
﹝宝盖﹞头异势
此名「若【足存】」。夫上点既驻笔挫锋,左右亦须挫锋,横画亦须挫笔。何者?势须顺,戒在及异,则王书《告誓》「实」字之「」是也。
此名「各相显异」。上点既侧,横画则勒,左衄笔而摆锋,右峻啄以轻揭,则王书《告誓》「容」字之「」是也。
此行书法,法以圆而飞动为妙。
此章草书之法,其於险侧,务在露锋;其於勾裹,忌於缓滞。人不得法,则失之忽微耳,切慎之。
倚戈异势
此名「折芒势」,法以潜锋紧趯,趯意尽,乃潜收之,而趯【走歷】之。钟繇「哉」字是也。
此名「秃出」,上下缩锋。虽言缩锋,亦须潜趯而顿衄,则虞世南常用斯法也。
此名「借势」,既不潜趯,而暗趯,法以劲利而捷遣,则虞少监、欧阳率更用此法也。
此名「背」,趯时用之。盖所以失之於前,正之於后,故右军有言曰︰「上俯而过矣,下衄勾而就之」,则《告誓》后「载」字是也。
页脚异势
此状上画平勒而仰收,其次暗筑而憿锋,左右谓之鉤裹,其中布点相顾以更称美。夫以上竦之而仰策,则中偃而平收;夫以策而再竦,则左啄而右侧。故钟、张、二王应从「页」并用之。
此名「斗」。折不仰不策,点不偃不收,谓之「垒堑」,张长史名之「总櫺」,非书家所为也。
垂针异势
此名顿笔,以摧挫为工。此乃古法,钟元常守而不失,改为「垂露」。
此名悬针,古无此法,右军书《曲江序》,「年」字缘向下顿笔,「岁」字三画藏锋,与「年」字顿相逼,遂改为垂露顿笔直下垂针。后人立悬针相承,遵此也。
三结裹法
夫言抑左升右者,「图」、「国」、「圆」、「冏」等字是也。
夫言举左低右者,「崇」、「岂」、「耑」等字是也。
夫言促左展右者,「尚」、「势」、「常」、「宣」、「寡」等字是也。
夫言实左虚右者,「月」、「周」、「用」等字是也。
夫言左右揭腕之势者,「令」、「人」、「入」等字是也。
夫言一上一下不齐之势者,「行」、「何」、「川」等字是也。
夫言用鉤裹之势者,「罔」、「冈」、「白」、「田」等字是也。
夫言欲挑还置之势者,「元」、「行」、「乙」、「寸」等字是也。
夫言用鉤努之势者,「均」、「匀」、「旬」、「勿」等字是也。
夫言将欲放而更留者,「人」、「入」、「木」、「火」等字是也。
凡工书,点画体理精玄,约象立名,究之可悟。岂不以点如利钻鏤金,画如长锥界石,仿玆用笔,坐进千里。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茍守一途,即为未得。
夫用笔起止,偏旁向背,其要在蹲驭。起伏失势,岂止於散水、烈火?其要在权变。改置裹束,岂止於虚实展促?其要归於互出。晓此三者,始可言书。【胡玉琢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