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婴儿,难以将世界与自己区分开,认为母亲也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会无意识地进入“剥削”状态,觉得母亲是“自己的”,可以肆意使用。到了四个月至3岁时,幼儿会进行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所谓分离,就是指幼儿能把自己与母亲和其他人区分开,而个体化是指成为一个个体的感觉,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
在分离与个体化之前,还有两个阶段,分别是“孤独”与“共生”。孤独是指出生到一个月,这段时期的孩子基本上整天睡觉,对外界还没有认识能力,所以他将所有能量都投向自己,处于“未分化”阶段。此阶段的婴儿处于绝对的原发性自恋,对其他人无任何感觉。到了2至4个月,婴儿开始了第二阶段:共生。在此期间,婴儿行为和活动仿佛他与母亲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系统,也就是共同体中的两个人组成的一个个体。这个阶段中,母亲需要对孩子的自恋加以满足,得到了正常的自恋满足的婴儿才能够正常的成长。
分离个体化发生于4到5个月至30到36个月,也就是三岁以前。此时成长的目的是儿童在心理上与母亲分离,获得个体感并开始形成同一感。该阶段分四个亚阶段:分化与躯体现象(4到5个月开始)、实践(9个月至15到18个月)、和解(17至24个月)、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36个月以后)。
第一个阶段:分化与躯体现象。婴儿的身体从母子共生体分离出来,婴儿用微笑回应母亲,以表示他于某一特定的人的关系。表示婴儿开始扩大自己的世界,充满好奇并审视陌生人。有些发展不太好的婴儿可能会有退缩现象,需要家人鼓励。
第二阶段:实践。此时儿童很容易区别自己的身体和母亲的身体,他们开始自己行走,接触外面的世界,从中体验到乐趣和兴奋。作为父母,应该鼓励儿童去分离探索并获得自主性的愉快,母亲的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好奇、探索欲若是不能得到恰当的回应(被制止),则不利于发展。
第三阶段:和解。儿童已经能发现与母亲的分离并加以适应,也能了解没有母亲是无法真正独立的,全能感的降低以及依赖感的增强使儿童返回到母亲那里。此时的母亲既要回应孩子的求助,也要注意建立孩子的独立性,避免孩子产生依赖感,变得不敢进行探索。关键的支持在于鼓励,而不是承包。
第四阶段: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这时儿童的分离与个体化基本已经完成,孩子心目中有了一个恒定的情感客体,有了一个“心中的妈妈”来给予其支持。除此之外,儿童必须巩固他们的个性,他们必须学会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活动以及发展其他客体关系。
儿童的早期对内在父母形象的内化会影响到青少年、成人人际关系的质量,个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残渣”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所以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的。第一次发展时没有处理好的部分,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进行弥补(尤其是其他的重要发展阶段,比如青春期、恋爱等)。所以说发展是一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