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婆婆推着孩子出去玩,不知道在哪里捡到了一只知了—蝉。
为什么用捡到而不是捉到呢,因为把这只知了放地上它已经不会飞了。
已经有许多年没见到这个东西了,小时候它却是我们的夏天。捉知了,挖知了猴(我们那里叫节老龟),收集知了猴退下来的皮卖给到乡下专门收集知了猴皮的小贩,换的钱是我们许久的零花钱,买作业本,铅笔,小零食,小玩具......就靠它了。
小时候最喜欢的还是挖知了猴(学名金蝉),因为知了会飞,一般在树上都比较高不太好捉,反倒知了猴比较好捉。小时候捉知了猴能疯狂到什么程度呢,五姑家院子的地面全都被我翻了一遍。那时候五姑家院子里种着好几颗梧桐树,树底下知了猴比较多。
小时候捉来的知了猴要么用罐头瓶子装着,要么回家就把它们放在纱窗上等第二天好多就会蜕皮变成知了的。更多的时候老妈会把捉来的知了猴洗干净了,过一下开水,然后放到盆里用盐腌起来,时不时的用油炸上一盘,哎呀,那酥脆的滋味,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香极了。这时候老爸会再嘬上二两小酒,哎呀,这感觉,别提有多滋润了。
知了猴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知了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为虫体的58.8%,蛋白质的含量是鸡蛋的六倍。而脂肪含量仅为10.32%,全钾含量0.3%,全磷含量0.58%,钙含量16.5毫克/千克,锌含量82.2毫克/千克。因此知了猴一种难得的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肴。不过现在也有好多人工养殖的。知了猴学名金蝉,看到这里,吃知了猴的时候有没有一种吃唐僧肉的感觉?
虽然小时候捉知了猴比较多,但一般都是在家里捉或者是家门口周边,几乎没去过野外的树林里去捉。关于捉知了猴,还听我妈讲过一个故事,是说我妈小的时候经常去到野外的树林里捉,晚上吃完晚饭没啥事,也没啥娱乐项目,便去树林里捉知了猴,而且老妈还是边倒着走边摸,摸着摸着感觉不太对劲,心里有种慌慌的感觉,回头一看,在身后有一口井,再倒两步就掉井里去了,吓得我妈出了一身冷汗,也不摸知了猴了,赶紧往家跑。老妈这捉知了猴的也够疯狂的,这个是不是遗传。
自从上中学以后就再也没捉过知了猴,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些也不感兴趣了吧。
而自从去城市上大学后在夏天几乎听不到知了叫了,只有回到农村老家的时候才能在炎炎夏日听到知了叫。每当听到知了叫的时候才觉得这才是夏天。
知了发声是利用位于腹部的像鱼鳞一样的发音器发音的,而且只有雄虫具有这种结构,所以也是区别两性最好的特征。婆婆捡的这只会发声,所以是雄知了。
拿着知了哄着孩子玩了一会儿,因为孩子现在处在一个不管抓着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吃的阶段,就把这只知了放生了,放到窗户外的 防弹网上,不知爬到哪里去了。
最后来一首关于知了—蝉的诗来提升一下格调。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