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过年走亲戚,去了老公的表姐家,他们的孩子今年高二,就要准备冲刺高三了,可是学习的动力还是不足,有时候需要家长催,催的多了,还会反问一句,该会的我都会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会做完的……再说,学习有什么用?到了社会上,我们学的那些东西根本用不上。
话是这么说说的,你咋知道你学的知识将来走向社会没用?
说白了,现在很多孩子(包括曾经的我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甚至有时候,教我们的老师也没搞明白。学习只学了知识的表象,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学科的特点,包含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你学啥学的越深入,那么它对你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就会越大。所以学的越多,思维就应该越活跃,头脑就应该越聪明。
然而,很可惜的是,这些知识却成了大部分孩子的负担,越学越累,越学越不感兴趣。这真的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曾经的我也是学生,现在的我却成了一名老师。回想当年自己的学习过程,确实缺少了很多乐趣。一般情况下都是完成老师布置的既定任务,多的基本不会去钻研。老师上课我就听,偶尔也会开开小差;学校组织考试了,就复习;考好了也就拉倒了,不会再去重新打开课本回味一番复盘复盘……虽然说没有像网络上发的那样,考生高考后把书本撕成碎片从楼上扔雪花,但是我的确几乎再没有在闲暇时候翻开过以前的课本。
那些我真正会去做的,基本上就是必须去做的任务,因为这是别人要求我做的,我不得不去做。哦,当然我会尽量去做好,可是始终觉得,少了那么点主动。
就是这样的我,当成为了一名老师,越来越多的知道了教育的规律和准则,也认识到牛本来就会吃草,但是按着牛头去吃的草,似乎就不是那么美味。可是我们能做到引牛吃草吗,或者真的能做的好吗?
对于老师自身来说,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但是对自己的专业,如果都只能靠“任务驱动”去完成和落实,我想对于教师的发展之路,肯定是得不到长足的进步的。进步的动力,必须是来自内心的内驱力,想要进步不仅只依靠自身对专业的兴趣,还需要有一点勤奋的学习和持续的努力。比如多读书,多搜索资料,多看杂志期刊,多浏览网页,多思考多记录,这些不应该成为任务,应该是一种习惯啊。
可是反思自己,又做了多少呢?我想去做,但是想的多做的少;我做的时候又觉得麻烦,耐不住寂寞的心在作怪。所以我们必须改正这种坏的习惯和思路,从自身做起,把进步和学习作为一种内心的自觉,生活的习惯。不要有压力,别想着一篇文章我要写的多么高大上才行,一堂课我要上的多么完美才可。心态放平稳,要想:只要我写了就有进步,只要我思考了这课肯定有亮点。从这一点一滴的实实在在的实践中收获喜悦,让这一切成为习惯和自觉。当一个老师,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更好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做好教育这份工作。
新的一年,我期待自己更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做更好的自己。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