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妈妈主动问我,昨天的活动举办的怎么样?
和妈妈主动解释与平时举办的线下读书会不同,这次是从4月23日-4月25日间72小时的会员促销活动,现在还没有结束。
妈妈听完后显得兴致勃勃,我干脆直接开启自己的「樊登读书」APP,调出她会更感兴趣的家庭类书籍《热锅上的家庭》,然后就是一早上手机都在妈妈手上。
我没想到平日里只热衷看连续剧的妈妈,也可以连续听书长达30分钟以上!
出门的路上,收到妈妈自己付费开通「樊登读书」会员的消息!!当时我能做的只是再送上一个月,让妈妈听得尽兴,成为「全民阅读」中的 16991690人之一!
追求知识不分年龄,父母更不愿意被时代所抛弃!
虽然我一直自诩在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但是「思维健康」其实也非常重要。 并不是自以为他们年纪大,接收慢,就连内容的传递都没做到位。
1.终身学习意识促成「知识进化」
昨天,在世界读书日当天,樊登老师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举行了一场名为「知识进化论」的主题演讲。
自从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开启,各种知识付费的渠道越来越多。
可是在我身边类似于第一次听到「樊登读书」、「得到」、「喜马拉雅」的人还是比比皆是,像今早之前的我妈妈。
所以这些知识付费的平台渠道存在的意义,至少是多给了一种方式去接触信息知识。
读书是最低的生长门槛。
如果连成长的意愿都没有,那么何谈去促动自己,进行「知识转化」的行为。
2.先用PGC听不同声音,再用UGC不断输出
在活动期间,一直有人会问,这样听书有用吗?
但是,如果你连接触这些「泛信息」的机会都不给自己,何谈更深入的「个人成长」呢?
目前,类似「得到」、「喜马拉雅」等部分平台,尝试鼓励用户主动参与平台内容的建设。这种形式称之为,UGC模式(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
「樊登读书」则一直主打的是樊登老师亲自解读书籍内容,采用PGC模式(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从2013年至今坚持每周一本书的频率是很难得的。
两种方式都可以得到广泛的信息,从而引发思考。可是从书籍领域区分,大众完全可以从PGC专家模式,开始看快速适应学习节奏。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分布,再进阶下一步的学习圈层,就是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成为用户主动创造内容的UGC模式。
先了解一本书,再走进一本书,最后分享一本书。
在其中的「高能玩家」,会以后成为这一领取的意见领袖,成为职业生产以及分享内容的专业人士。
3.甘愿对知识付费是对版权尊重的开始
在这场活动中,令人欣喜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大家开始愿意对知识付费了,这就是对于版权的尊重。
以前,如果和别人去讨论一些视频、音乐、图书时,我通常被常问的是「你知道哪里有免费下载吗?」「你有没有电子版?」
这种时刻,我只能很抱歉的说自己是某某会员,或者是在线付费的资源,没有办法分享。
经常会有人用一种「你花这种冤枉钱去买干嘛?怕不是sha的吗?」的眼光看我,这种时候内心是很糟的。
在我眼中,对版权的尊重相当于对于内容创作者的致敬。
从愿意掏钱看现场舞台话剧开始,这个观念就非常深刻。除去会对网络发展的不健康之外,最直接的就是自身会对于知识内容创造的不尊重态度。
庆幸大家对于版权意识的觉醒,将会护航未来的知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