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19世纪通行的病症是歇斯底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写歇斯底里的大师。这本书200多页,一个女孩17岁前的故事。呓语、发烧、昏厥,各种情绪在心中不断搅动,在一次次的崩溃和自我重建中,她完成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奇妙的是,作者的语气也渐渐由一个小女孩的稚嫩脆弱,渐渐成熟起来,用一个少女的眼光和语气去描述这个世界,这种微妙的变化,更让读者有一种沉浸式代入感。
故事三个篇章,各自精彩,像是看完了三部酣畅淋漓的舞台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描写细腻,对话密集,非常像舞台剧的剧本。第一篇章中,涅朵奇卡是故事的配角,主角是他的继父叶菲莫夫,一个性格扭曲、极端浪漫主义的落魄音乐家。上帝如果想惩罚一个人,就给他一点点天赋,并且让其自知。叶菲莫夫在众人的称赞中,过早陶醉于自己的音乐天赋,但同时眼高手低、自命不凡。这类男人大多沉迷于他人夹杂着同情和欣赏的目光,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归咎于婚姻和女人的束缚。于是,涅朵奇卡的母亲就成了继父口中那个过于世俗、过于严厉、过于琐碎,阻碍自己人生的障碍物。
对于小女孩涅朵奇卡而言,继父的癫狂和艺术才华是极具吸引力的,这会激发她无边的想象。臆想中的父亲,是拯救她脱离贫穷、纷乱生活的唯一希望。但最终,母亲心灰意冷撒手人寰,继父在旅途中潦草终结了自己的一生,涅朵奇卡被留在原地,这种骤然坠落的感觉让她昏厥过去。
第二篇章画风突变,像一部甜蜜偶像剧。涅朵奇卡被领养到了公爵家,公爵的小女儿卡加郡主是幸福、美好的化身,她有充盈的爱、强烈奔放的生命力。卡加成了涅朵奇卡的感情寄托,她深深依恋着这份美好,但是却又表现地战战兢兢、若即若离。这段感情中的涅朵奇卡很像林黛玉,内心戏非常多,表面克制冷静。卡加对涅朵奇卡的爱,则掺杂着倨傲、怜悯、感动的成分,但是无论如何,两个童真无邪的女孩子彼此谅解、相爱,疯狂地拥抱亲吻对方,也让人感慨只有在那样的年龄才能如此的纯粹吧。
第三章涅朵奇卡以一个少女的姿态闯入了成人的世界。她不解成人的婚姻为什么夹杂着隐忍、秘密、猜测。卡佳的姐姐米哈伊洛夫娜用一个母亲的姿态去全心全意爱着涅朵奇卡,但同时她又矛盾地嫉妒着涅朵奇卡的青春年少。米哈伊洛夫娜谨小慎微、时时刻刻揣摩着他丈夫的一切,而她的丈夫用一种伪善去经营着这一段关系。涅朵奇卡的存在,似乎打破了这一种微妙、扭曲的平衡,双方将猜忌和愤恨都宣泄到了涅朵奇卡的身上。在最后三个人的对质与争辩中,夫妻俩完全暴露出彼此的芥蒂,故戛然而止。
很多人遗憾这种突如其来的结束,不解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什么没有写完这个故事。而我觉得,回忆我们的少年时代,我也未曾意识到何时是一个分界点。那青春迷茫时刻的结束,是在一个踌躇失眠的夜晚,还是在一次情绪爆发的对话。我依然能清晰记得那些被情绪裹挟的幻梦,内心自我拉扯的矛盾,但是青春注定是一个没有明确节点的故事。涅朵奇卡在经历这一切后,会继续怎样的人生,无限想象空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坦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部分书是让我有一种畏难情绪的,但是这本书让我有了一种沉浸式快乐的感觉,那种细腻的描写让我惊讶于他如何将女性视角写得如此扎实,深深扎根到读者的心理。你会从文字中听到涅朵奇卡的呓语,那么真实,阅读体验感拉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