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重要还是写作重要?
我想很多人一定会回答说:当然是都重要,因为相辅相成嘛。
我们也只能这么回答了,因为这确实是对的,世界上很多无聊的结论都是对的,正是因为对才更无聊,因为它无法被推翻,也不需要过多思考,所以正确的结论往往简单直白无需过多思考吗?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无聊的事情,为什么阅读和写作是同等重要?
曾经,我以为博览群书就好了,无需借题发挥,更无需忠实记录,但随着看过的书越来越多,脑子里忘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对事物的理解深刻过后又变得浅薄,以至于同样的话题若干年后还在讨论甚至于见解不及当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记录下来真的特别重要。不但要重视记录原作,更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哪怕是显而易见不屑于写下的所谓的浅见,甚至是那些朦胧的感觉或者幼稚的谬论,或是歪曲的理解。一切都至关重要,尊重原作者很重要,谦卑很重要,但自己更重要,比歪曲原作更错误的是,你没有仔细咀嚼原作,没有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表达自己。也许你已经明白了著述所言主旨,但是,写下来的过程便是将朦胧变得清晰、将浅见变成洞见,也许在抽丝剥茧中,发现了新的细节,一个被自己忽视了的新的思想,在蛛丝马迹中,或许能为自己抱惑多时的问题找到答案。
除此之外,诗无达诂,经典一如是,读者怎样理解是读者的事,经典没有统一定论。
所以说,尊重原作很重要,表达自己更重要。必须要认识到,作为读者的你和原作者一样重要才行。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台湾大学的讲座,里面讨论了读者与经典的关系,说的非常好,读者和经典应该是互相重塑的动态关系,而不是静态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一部作品完成之后,绝不会为自己诉说,经典是由无数读者主动参与并行成的共识。但即使成为经典,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却没有单一定论,经典的深度是被不断开发出来的,伟大的经典必须要有伟大的读者来完成。
说读者的想法重要,并不是说读者可以按照直觉的反应按照常识的阶层去理解文本,去随意歪曲经典。而是说,读者应当对自己有所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不能吸附经典、亦步亦趋地去还原书中的原貌。事实上,经典的丰富性是不断衍生的,而这需要每位读者的参与。
如此一来,理解很重要,或者说,诉诸文字的理解很重要,也就是说,做笔记很重要!写文章很重要!写随感很重要!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如果我们终于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无论如何努力,终究是第二流,或者第三流,自己并没有天赋时,该如何反应,如何作为?
作者给出的意见是:立成为一流的志向,做沦为三流的准备。没有志向,就不会去努力精进;没有准备,那么如何面对自己可能面对的失败?正所谓,谋其上者得其中,某其中者得其下,立一流的志向,有可能会得到二流的结果,认识到能力的局限性,就不会怨天尤人。
还能怎么办呢?我们需要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人和人确实是不同的,无论是先天或者是后天条件,更甚者,是天赋,是智商。
摘录一段话:
「这世上有许多人,他们打一出生便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事。也因此,他们从不抱怨,更不会悔恨,不论结果是甘是苦,他们都会一件一件,把该做的事情一一做完。即使结果是死路一条,也要做下去。因为若不这么做,这一生等于白活了。这不是脾气,这是天命。天命如此,所以不必抱怨,也犯不着后悔,只能鼓起勇气,一路向前,直到上苍赐一个答案。天命者,使命也。宛如飞蛾扑火,焚毁残躯。命运之起伏跌宕,在勇者不过是场笑话。知天命与畏天命,这便是君子成道的最后一关。一个人找到天命后,这一生便不会后悔了。从此便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为大勇之人。」
于是乎,文章完成,即使是敷衍成篇,也聊胜于无了,能避免自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乃至虚度光阴哪怕是一天,那一天我就是胜利的,虽然胜利不重要,但失败更不需要。
天哪,我把主题歪到哪里去啦,反正意思就是写写写!不要再仅仅是看看看了!不是没有素材可写,而是又没有用心发现,有没有动笔去想。
不错,比第一篇文章用时简短一点了,大概一个小时完成,希望明天能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