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吃米,北人吃面。很多南方人每天必须吃了米饭才算是吃了“饭”。面条包子饺子,统统只能算点心,吃再多也还是没有吃“饭”。这一点,北人不能理解。
不过南方人也有吃面食的时候。小时候每年夏天,新麦上市的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点应景的面食吃。最普遍的是“大剁面”,换个花样就是“麦把刀”,走亲戚蒸几盘发糕,女儿归宁要氽“油鸡”。七月初七,家家吃“巧果。这是江南人能想到做到的,花样最多的面食了。
在江南的农村,面和米,是身价完全不等的两种粮食。按照乡规俗例,一斤麦子只可换到七八两稻谷。由此也引申出一句隐晦的骂人话:“麦调(换)米”。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不甚聪明,智商打折,实在是很形象的比喻。
图片来自好友汾湖秀手制
夏收时节,江南农村有女儿做了“油鸡”回娘家看望父母的传统。
面粉加芝麻和糖精(白糖太贵,没钱也没处买)揉成面团摊成薄饼,再切成巴掌大正方形的面皮(这套工序对南方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对折后在中间切上几刀,再对角折一个三角形,入油锅炸透,晾凉后爽脆香甜,是那个年代难得的美食。
农历七月七,家家氽巧果,就是缩小版的油鸡,真是香死个人了!
最家常的面食是麦把刀。别的面食都好理解,唯独这“麦把刀”,实在无法从字面上理解。曾经有人问过我:麦把刀是把什么刀?切肉还是剃骨?削水果?
讲真,这货虽然名字里带个刀,其实,和刀没有半毛关系!
有些乡镇上的人,叫这货“面川条”,还有人称之为“四麦川条”。听起来完全不搭调的几个名字,其实说的都是一票货,爱它的人呢,还真是不少。
切面店也看好这市场,有半成品卖。在我看来,切面店里的麦把刀就是馄饨皮子切成条,厚薄均匀大小相同,当然不如自己做好吃有嚼劲。
我们家的传统,麦把刀都是自己制作。冷水和面,面要和得硬一点,和好后醒半小时。
油锅爆炒咸菜肉丝等配料,丰俭由人,可以搭配豆瓣、毛豆、虾米。
咸菜以当年新腌得的菜心为最佳,要的就是那个酸爽开胃的口感。
配料炒好后加水烧开,醒好的面团拉成长条切成薄片,边切边下到锅里,不停搅拌以防沾锅。
煮熟后盛出来晾凉就可以吃了。麦把刀为什么好吃?我觉得,这一碗最普通的面片汤,能吃到最本色的麦香和咸菜毛豆的清香。
小时候吃麦把刀,一家人总是要做一大锅,个个敞开肚皮吃个畅快。
现在我每次做麦把刀的时候,总会想起小时候祖母或外婆做麦把刀的场景。
祖母地里采来毛豆,缸里捞起咸菜,在灶台上用力揉面,汗水顺着发髻不停地往脸上淌,我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
外婆做麦把刀像是练杂技。煤炉边上放只骨牌凳,凳子上再放个小凳子,小凳子上放砧板,砧板伸出一截,直接对着沸腾的汤锅,快刀切面片,如雪落纷纷……
亲情最难忘,美食最乡思。
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山珍海味,记忆中最想念的味道,无非一碗热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