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二节下课,有学生问我下一节是啥课,我说数学老师请假还上语文。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我也吃了一惊!学生有这么喜欢语文吗?我知道,对于二年级孩子,欢呼人群中肯定有跟着起哄的,但一部分学生能不由自主表现出对语文的喜欢,是我没想到的。回想这一个学期多一点的相处,一直宽严相济,从细出发。
先说习惯。每次看到优课视频中学生端正不动的坐姿,跟小机器人似的,师生默契的配合,我就感叹人家那学生习惯怎么能那么好呢?其实,我也一直没忘从各方面对自己学生习惯的要求。从衣着到整理书桌,课前准备学习用品,上课坐姿,举手回答问题,有话举手提问,认真写作业,课堂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等等,都有详细要求。期间,对有些学生没少说教,也没少批评。总体学生习惯有很大改善,很多学生都能与我心灵相通,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便可心领神会,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习惯养成任重道远啊。
再说作业。对学生作业,我的一贯原则就是能少写就不多写,会了即可。不拔高要求,没学写过的字不写,写了也是比葫芦画瓢,不正确的笔顺结构只会加深错误认识。遇到重要的优美的词需要学生积累,我会让学生寻找和熟字的关系进行比较,这样便于记忆。比如语文园地三的日积月累——“十二生肖”中这几个字,这样记忆:寅——演,卯——柳,辰——晨,巳——已,申——神,酉——酒,戌——成,亥——孩,这样比较后,老师只需提醒一遍学生就记住了。对结构笔顺特殊的字也会予以提醒,再让学生写。这样即便超出了年级的写字目标要求,学生写起来也难度不大。也许这是学生感觉语文轻松的原因吧。
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要把篮子装满,而是要把灯点亮。要点亮学生这盏灯,不是用一根火柴划一下就能点燃的,而需要每时每刻的潜移默化。而这需要老师具有敏锐的把握教育契机的意识。
今天读语文园地三的“我爱阅读”——《小柳树和小枣树》。我发现这则简短的童话故事的寓意和目前学生普遍不懂欣赏同伴的现象有关联。阅读后,针对“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学生的看法不同理由也很充分,我也一一肯定。但仍然没有达到我期望的深度。我再次引导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小枣树温和的说:你虽然不能结出人们喜欢的果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的早;到了秋天,你有时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枣树,因为它能发现小柳树的优点。我心中暗自喜悦,不由自主给这个学生竖起了大拇指。我又给学生解释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我虽然是给你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但你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都值得我学习。并随即说出了很多学生的优点。此刻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目光,我又抛出问题——往后我们该怎么做呢?这时一个个心领神会,纷纷表示要多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我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他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其实,德育也是其他每个学科的任务之一。仔细想想,只要将学生的心灯点亮,学生这个篮子还用老师来装吗?根本不用,他会自己装满的。未来做好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