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面在讨论思维导图,讲到思维导图市场现在面临这样一个现象:
明明很简单的一个思考工具,就是一个个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用一本书的篇幅去讲解思维导图;就连思维导图的发明人东尼博赞,也写了20多本书来介绍它;更不要说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和个人讲师。因此,展开了这次思维导图的阅读。
概念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利用关键词分解,以图解的形式和网状的结构,用于存储、组织、优化和输出信息的思维工具
作用
主要有两个作用:
①产生、整理和组织信息【产生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实现】
②帮助记忆和回忆
我们在接触和学习任何技术信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就是它的目的或者作用是什么,先不要进入细节;只有知道了它的作用(功能范围),你才能正确使用它;知道了它的作用时候什么,你就知道了它的价值,以及它的适用边界。
比方说,word的作用就是文字处理,如果你用它来做PPT,就会非常难受,效率也会很低。当然了,也不排除一些特别厉害的人,就像日本的一个老人,用Excel来画画。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不能按常理来算。
本质
①提炼关键词
即将关键词从文章中分解出来,也就是提炼的过程。
②建立关键词树【形成树状结构】
对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建立父子关系,形成关键词树。子关键词是对父关键词的分解,细化和解释,父关键词是对子关键词的归纳概括。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样,先考虑作用,在思考本质;作用是对外,本质是对内;本质是对运作机理的提炼;本质是最关键的,离开这个技术就不存在。
比方说设计,我现在对设计的本质的理解:设计的本质信息传达,主要通过画面把企业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让双方达成共识,产生信任感,进而促进交易的达成。因此,在做设计画面的时候,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信息传达,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画面在美也没有什么作用。
常见误区
-
误区1:主旨罗列
- 把一个句子(称为主旨)列到分支上
- 幕布的一件转化也是一种误导
- 不利于回忆【关键词是回忆的重要线索】
- 图解
-
误区2:注重外观
- 花功夫在绘制图上面
- 话各种图标、颜色
-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 思维导图是帮助自己整理和组织想法,不是给别人看的
- 关键词提炼不准确,画的再好也没有用
-
误区3:沉迷软件
- 到处找更好的思维导图软件
- 思维导图软件比较复杂,很不容易学
- 思维导图功能很多,特别容易变成让工具使用你
- 建议:用白纸和笔
-
误区4:过渡滥用
- 不管什么事情,都用思维导图来做
- 当你只有一把锤子,你看到的所有都是钉子。【查理芒格】
-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适用边界,不能过渡迷信【从本质和作用来看适用边界】
-
误区5:信息超载
- 想要一张图涵盖所有
- 自己看起来累,别人看起来更累
- 这是软件的弊端之一
- 解决思路:把一张大图,分解成若干个大图
-
误区6:层级过多
- 说明你关键词提炼不够精炼和概括
- 分层过多,就导致一张图变得很大
- 能用两个关键词,就不要用三个
不足之处
生态化带来的复杂性
复杂多样的思维导图软件工具,各种思维导图书籍(博赞本人就写了大量书籍)和培训等这些构成了思维导图的生态,同时也导致了一个简单思维工具的复杂化,使学习者疲于对这些的学习,却越来越远离思维导图的本质。换言之,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缺少方法论支撑
没有方法论支撑的工具容易被误用和不能有效的发挥该工具的功能。正是因为缺少方法论的支持才会出现滥用。而目前大量的思维导图书籍并不能算是方法论(包括博赞自己的书)。 注意:方法论不是软件帮助,方法论是指如何高效使用一个工具(技术)的功能特性的方法。
简单的组合关系
粗放,简单的关系,只是简单的组合关系,并不能准确的表达语义
通过交流发现我自身的问题
知识碎片化
应对策略:
①放弃网上快餐式的网红专家
②确定一个和自己工作相关的方向
③围绕这个方向,选择一些经典书籍,深度阅读
④分享学习心得
选择方向:
①以设计为中心,营销和绘画为辅
②首先从版式设计入手,进行一次主题阅读
③挑选版式设计豆瓣高评分书籍20本,先检视阅读,建立简单的知识框架
④根据1.0版本的框架,再次精度每一本书,并对知识框架进行优化迭代
⑤学习预计时间为半年,产出成果以形成个人版式知识体系,并产出总结性文章为完成标准
具体方法:
①采用卡片的方式,积累学习到的知识点
②定期回顾和总结卡片,形成有自己见解的文章
③分享到简书、设计网站等相关平台
④跟同行交流想法,修正、迭代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