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诗解4心之所达
题文诗:
心之所达,名言难尽;言之所通,纸墨难形.
粗仿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
执使用转,以祛未悟:深浅长短,执笔之谓;
纵横牵掣,使锋运笔:钩环盘纡,运笔圆转;
点画搭配,向背之用.会其数法,归于一途,
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其未发,推陈出新,
窥其根源,折其枝派.文约理赡,迹显心通,
披卷可明,下笔无滞.右军之书,必具深情,
至情至神,至神自胜,代多称习,良为宗匠,
取立指归,真情所至,会古通今,情深调合,
摹榻日广,研习岁滋.写乐毅论,情多怫郁;
作书画赞,意涉瑰奇;书黄庭经,怡怿虚无;
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动形言,文字表意,
阳舒阴惨,天地之情.情生万物,万物有情,
既失真情,理乖其实,依样画葫,安有文采.
正文:
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佰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
解释:其文章中又说,王羲之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如果是指汉末伯英,那么时代完全不符(中间隔了魏和西晋),一定是有一个与张芝同名的东晋人,可是历史上确毫无记载,这既不合守法则,也不合守常规,应该弃而不取。心中所感悟的所理解的道理,有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却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在此我只能粗略的讲出其大致形态,提纲携领的讲些纲要,要是能把那些抽象的道理(希夷《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详细的写出来,使学者领会其中的美巧境界。其中所缺或没有详尽之处,只有留待将来再作补充。
说明:“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有些书法现象是只能感悟,难以言表。尤其是偏重书法实践,很少研究书法理论者,更多出现这种情况。这也说明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需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折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词异说,非所详焉。
解释:现在我所写的是,执、使、转、用四种方法,用以开导不明书法的人。所谓执,是指执笔位置的高低;所谓使,是指运笔的上下左右(表现在横竖撇捺);所谓转,是指运笔圆转的动作,表现在钩环盘纡;所谓用,是指点画搭配、字的结构布局问题。将上述数种方法综合起来,融为一体,再将各家对书法的论述编列起来,就把各家长处、妙处集中起来了,对前贤未论述的道理加以补充、完善,这就为后人学习书法确立了规范。进一步探索书法的根源,分析书法的流派,在文辞上要简约,而理论要丰富,让人一看就明白,做到开卷有益,这样写字就会顺畅,至于那些怪诞的词语奇异的学说,就不是和所要写的。
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榻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
解释:然而,我现在所陈述的,一定要对学书法的人有所收益。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称赞学习,确实不愧为崇仰的大师巨匠,正因为他的书法能立得住,所以学书者都无不学王,万众归一。所以如此不仅是他能继承传统融会古法,而且又有所创新,符合当代的潮流。同时他的书法很具情趣,这种情趣和书法艺术的格调相吻合。正因为如此临摹学习者与日俱增,研究学习他的书法者一年比一年多。在王羲之前的崔杜,之后的萧羊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字迹大多散落遗失,而被淹没无闻,历史上唯有王羲之独享盛誉,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 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解释:试谈其中的原由,简约的陈述几点:譬如《乐毅论》等帖,都是世间所传的,其真书、行书是绝无仅有的好范本。写《乐毅》时,王羲之心情不舒畅(怫为怒,郁为愁);写《画赞》时,思绪瑰丽奇妙(《画赞》名为《东方朔画赞》,又名《东方先生画像赞》是晋夏侯谌撰文,王羲之在永和十二年五月十三日用小楷书);写《黄庭经》则是由于道家道理虚无,使他感到和悦(《黄庭经是道家养生的书,传为老子著,有《内景经》、《外景经》,王羲之于永和十二年五月廾四日在山阴县书的是《内景经》);在写《太师箴》时,心境奔放而曲折,豪迈而不拘;到了写《兰亭》时,兴趣集中专注,神情飘逸,精神焕发;在写《告誓》时,由于告诫自巳,心情沉重,立誓不为官内心悲痛(《告誓文》又称《自誓文》,是他在永和十一年三月九日撰写的,当时他在王述手下为官,看不起王述,耻为其下,称病去郡,在父母墓前立下誓言,因此,作此文。)。正所谓人在高兴时免不了要笑,而在悲哀时,免不了要叹气一样。岂能只是想着流水时才会奏起和缓的乐章(驻想流波是典:《列子.汤问》:“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秦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汪汪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向往睢水和涣水,才能想起华丽锦绣的文彩。虽然一看就能让人知道是好的墨迹,但是仍可能让人心中迷乱,议论有误,虽然勉强称自己是学习(王羲之的)某种字体,但同样学习,而成就各不相同。岂知当情绪受到感动,必然要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有了真情实意,作品才能合乎《国风》、《离骚》之意旨(诗经的《国风》,屈原的《离骚》)。人在春夏会觉得心情舒展,秋冬之际会感到情绪郁闷,这是与天地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如果作品没有书者情感,脱离实际,或照着别人的样子写,不包含作者的情感,这那里还谈得上“体”呢。
原书分页分解:
39】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词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稗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
【40】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5-或)效与?
【41】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
【42】 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43】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
【44】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