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大家分享了清朝康熙年间的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自嘲出了诗人的无奈与辛酸,今天我给大家继续分享黄景仁的另一首佳作《别老母》。
如“百无一用是书生”一样,《别老母》中的一句“此时有子不如无”也是常常被人们所传诵的。那么这句话是母亲说的还是儿子说的?如果是母亲说的,那么黄景仁究竟犯了怎样的错呢;如果是黄景仁对母亲说的,那么他又为什么要如此自责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原诗: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搴(qiān)帷”,也就是掀开门帘。作者掀开门帘要干什么去呢?答案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通常都是漫无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柴门”和“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为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的离别之语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解读
用现在的话翻译这首诗,就是:我推开门,给我妈磕了三个头,准备到河梁这个地方谋生去了,我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一脸愁容,眼泪都要哭干了,我真担心她哭出个白内障。我渐渐远去了,但回头再一看母亲还在门口傻站着,悲伤至极。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不能留在她身边细心照顾母亲,却要远离她,这时候她有我这个儿子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没有了。
黄景仁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波在外,可谓是实实在在的打工人。
偶尔回家,也就是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诗人强忍离愁别绪,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顿时愁情如潮、悲痛难忍,这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方从心中喷涌而出。
由此可见,诗人远离母亲,也是因为生活,而并非犯错。这世上有太多的无可奈何,而作者的“此时有子不如无”也是他对自己不能尽孝的最悲痛、自责的表达。
岁月易逝,希望我们都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素材时刻
世事沧海桑田,母爱却永远伟大;谓人生如赶场,我们总是来不及报答。所以,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一句口头话,也是我们对生活最美的回答。不要等到一切都已晚了,才有所觉察,“此时有子不如无”。
完
(以上部分观点借鉴于“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