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静静独自在折纸。最初,妈妈只是在边上看着孩子折,但当发现孩子总是做不好时,妈妈就忍不住开始指点了:“你到底要折什么啊?”“我折扭扭虫,妈妈,扭扭虫的身体是不是这样折的呀?”妈妈从静静手中拿过纸:“你那样折不对。扭扭虫的身体要这样折,妈妈帮你折。”于是,妈妈很快就把折纸折好了。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家长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但是,有时家长过多干涉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不肯放手让他们独立做事。这样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其独立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例子。比如,孩子在玩积木,家长见孩子搭的东西四不像,直接拿起积木自己搭好了;孩子把树叶涂成了红色,家长赶紧告诉孩子应该涂成绿色;孩子自己穿衣服,家长嫌慢,直接就帮孩子穿好了;排队玩滑滑梯,终于轮到孩子玩了,突然冒出一个插队的小朋友,家长急忙上前制止……
有人说,教育孩子就像是脚随时放在刹车上,除非必要,否则绝对不要贸然踩下去,不然可能破坏了孩子之前的努力。做一个观察者从旁守护比过度干涉对孩子更有帮助。孩子本身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总是怀着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了解世界,学习怎么生活和生存。但家长都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这样太危险,不要这样做”、“这样不行,应该那样做”等,事无巨细地干涉孩子的每一件事情。这种以疼爱的名义,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把他们作为弱者对待,使孩子缺少了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做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阻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行动能力的提高。
诚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帮助。但家长的角色应该是“促进者”和“协助者”,而非“替代者”。这就像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刚开始家长伸出手来协助孩子,待孩子能够逐渐独立行走时,家长的手就可以慢慢松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体,家长的作用是协助孩子,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独立行走。如果家长不是“协助”,而是“替代”,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练习自己走路,更学不会走路。“协助”和“替代”表面上看似乎差距不大,但其结果却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