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四月初报班学习诗词,不觉已半年了。从入门班到进阶班,也写过几首歪诗,大都被毙了,侥幸通过了入门班的结业,现正为进阶班的结业诗和结业词伤脑筋。每次自己死伤无数脑细胞才挤出来的作品,在一众学员之中,总是显得太平平(宝宝不开森~)。
虽然学诗日子尚浅,未窥门径,但仍总结了一下学习感悟,以飨同好,更激励自己再接再厉。
首先,遵守格律!遵守格律!遵守格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艺术形式都有它的规则,在了解了规则,并且技艺到达了一定高度以后,才有资格谈创新,谈“不以词害意”。就像你学一样乐器,连最基本的技术层面都没有攻破,就因为自身的懒惰,说什么艺术就是无拘无束的,然后煞有介事的胡乱演奏一通,指法气息神马的全乱套的,那怎么行呢。这种情况,自己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可以,出去可是要丢人现眼的呀。
诗词的格律是经过数千年无数文人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归纳出来的,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更富音乐性,哪是随便一个人说破就能破的呢。
格律是前提,但也不要为它所困,畏首畏尾。如果有灵感,就记录下来,后期再慢慢打磨。
新旧韵不要混用。现在作诗有两套韵表,一是平水韵,二是中华新韵。平水韵是宋朝人根据唐朝人作诗用韵的情况,总结出来的,后世一直沿用。作诗用平水韵,是最正宗的路子。但是新中国之后诗词界又编写了一部新的韵表,称为中华新韵,是根据现代普通话归纳出来的。相比而言,新韵肯定最容易被接受,毕竟古人的诗韵与现在的语音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可是,平水韵中平上去入四声,新韵中是没有入声韵部的。因为,入声在如今的普通话里已完全消失了,仅在部分方言中有所保留。所以,一些原本押入声韵的诗词,在新韵中只能用去声相代,在朗诵的气势上未免有些不足,入声韵读起来是很铿锵有力的。
然而,不管是用平水韵,还是新韵,一首诗词里只能用一种,一定不能混用,否则就成了四不像。
多读多记名家作品。要想学写诗词,大量的阅读是不可少的。典籍浩如烟海,我们一定要选择最经典的去读。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诗歌……一定要选择最经典的选本,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就是初学者首选的读本,它们本是编者给儿童编写的启蒙读物,所选诗歌既典型又不会太难理解,很适合初学诗词写作的人。
有空多花时间去读去背,培养诗词的语感,扫清语言障碍,首先做到文通字顺是没问题的。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因此在积累诗词的同时,还得注重自己古文掌故方面的知识积累,
切忌“兴门北”,也就是自造词汇。古代有人曾写过一首“兴门北”的诗:我本苏吴百,多兄纳挂官……(全诗就不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度娘搜索兴门北体)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本是苏州吴县的百姓,多谢我的哥哥出钱给我捐了一个官。大家能想象,作者把“苏州吴县的百姓”浓缩成了“苏吴百”三个字吗?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他的名字呢?”还有“多谢”怎么能用“多”来代替呢?这样生造词汇,让人不明就里。要解决兴门北,还得多读书。
古体诗真没有那么好写。古诗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种,近体诗在平仄、押韵、对仗、粘对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古体诗除了要求押韵(可以押邻韵,可中途换韵)之外,在格律上没有其他的束缚,可以说是古代的“自由体”诗了。于是很多人觉得,近体诗太麻烦了,还是写古体诗容易。可是,事实真不是如此。相比于近体诗,古体诗在体性上更讲究高古质朴的天然美和一气呵成的气势。大家只要认真去读读古人写的古风,就不难发现,它的调调和近体格律诗是不一样的。近体诗可以全力去雕琢词句,使之更精美,可如果同样的方法用在古体诗上就落于下乘了,因为古风讲究的就是高古朴素、不那么讲究文采,要的就是浑然天成(歌行体除外),不事雕琢。当然,质朴并不代表可以随便写,它必须还得是诗的语言。所以,古体诗其实比近体诗更难写。
杜绝“老干体”。什么是老干体?一味的歌功颂德,语言粗浅,内容空洞缺乏情感,只知道喊口号。“老干体”和古代的“台阁体”还不一样,台阁体的诗人虽然也大都写些歌功颂德、富贵闲愁之类的诗词,但他们都遵守格律,并且技巧是十分娴熟老道的,即使在思想感情上并无太多可取之处,但至少也是诗。而“老干体”的诗作除了思想感情方面太薄弱之外,还不懂一点格律,更没任何技巧可言。总之,一无是处。老干体的诗歌,相信大家都可以慧眼识辨,在此就不骜述了。
注重炼字炼意。“炼字”就是指字词的打磨,如“白云抱幽石”的“抱”字,“秋匀千树色,日落大河声”的“匀”、“落”二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圆”二字,生动形象,闭上眼感觉就能想象出那样的画面。一句诗中动词和形容词出彩,会为之生色不少。“炼意”就是一句话或者整首诗的意思新颖,道前人未道语。比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历来逢秋多悲语,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独树一帜。再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句,可谓匠心巧思,巧妙的运用了拆字法。炼字炼意是十分重要的写作技巧。
结
学习诗词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学诗还是少年时为好,近来渐觉心态、精力、记忆力各方面,俱不如学生时期一般了。保持一颗诗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