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市日”
从虹桥到文星桥,临河向没店面。东街与文星街转弯处叫圆角,这四间都是百年老店。都有其创业的故事,有其酸甜苦辣的无穷回味。、据连旭辉考证,“虹桥”建筑时设计栏杆,精美独特,人称“栏杆桥”,“三八市日”,桥的两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特别是桥东直接去的东街,是虹桥通往瑶岙、台州的管道;桥南沿河是文星街,这里正是水陆交通最发达的中枢位置,人们称为“栏杆桥头”,是远近闻名的百货交易中心。原本老店众多,但如今却是散的散,迁的迁,已不见一块老店招牌,倒是一幢被称为“圆角”的供销社楼,仍让一九四零、一九五零年代出生的人记忆犹新。它曾是集市最显眼的一处地标,是当年综合百货的最大商场,也是历史变革中的标记,只是如今人们仅知“圆角”而稀知历史由来,实为人文流失。
我们先听听“圆角”的故事。
“圆角”地处东街西端与文星街北端交汇处,因其建筑拐角墙以独特的圆弧形设计,被人们称为“圆角”,据考证,“圆角”原是由几家老店合并而成,分别是“瞿源顺”和“许益顺”百货店,还有“徐天德”药店,这些老店在当时都小有名气,寻踪这些老店的后人,探访到“圆角”的一些陈年旧事。“瞿源顺”,并非名人,是店面的招牌。六十年前,虹桥的商业贸易很发达,很多产业脱颖而出,成为街头巷尾的漫谈,有“太和堂膏药”、“朱永和酱园”、“瞿源顺的河船”等等,其中提到的“瞿源顺”是东街最西端的第一间店面。虹桥民间当时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叫“震雷的屋,瑞成的谷,寿桂的店,珍魁的船”。这里提到的珍魁,就是“瞿源顺”招牌的创始人。珍魁姓瞿,按族里辈分,是红巾军首领瞿振汉的孙辈。
“圆角”的位置早期没有建筑,只有到集市时,那里才摆满摊。瞿姓是那里的大族,那边的生意自然也都由姓瞿人“掌称”。百货批发、零售当然也是姓瞿人占多,瞿珍魁也在此摆摊零售百货起家。日积月累,他逐渐有了资本,一九一零年在东街最西端盖了一幢楼,坐南朝北,作为固定的店面,挂了源顺”招牌,生意也从零售发展到批发。据现八十四岁的瞿维华(瞿珍魁的孙子)老人称:当时其爷盖的楼有三层,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可见其家庭之富有。“瞿顺源”招牌当年很响亮,不仅因其为各地赶集的人提供百货批发、零售,更因其创业做大以后,把眼光放在水路上,船租给农民用于农业运输。民间曾传“瞿源顺”的河船有上百艘,但据瞿维华老人说,没那么多,当时做船生意的还有“瞿源生”、“许益顺”等,由于“瞿源顺”的船最多,所以人们误认为都是“瞿源顺”的,夸大了事实。
他还记得:当时做河船生意赚的是微利,甚至亏本,但其爷爷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资本去做租船生意,他一直不解,也曾问过其爷爷,但回答都是“这我晓不得”,至今仍然“晓不得”。
“瞿源顺”的百货生意越做越大,人缘越来越好,这与其当时的经营、持家和为人理念分不开,很多赶芙蓉、清江、南塘市日的担贩,进货都到该店批发,成为该店固定的客户。而该店总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诚信接待客户,备受大家称誉青睐;“瞿源顺”留给后代的家训是“未穷先穷,到老不穷;未富先富,到老不富”。从中可见其持家的忧患意识和勤俭之道;“瞿源顺”发达之时,也乐于助人,特别是族人遇到困难,都有求必应,予以济助,因此,至孙辈仍享有威望。
瞿珍魁后来把“瞿源顺”的百货店传给两个儿子——瞿栋材、瞿寿良。一九五二年许,两兄弟分家,瞿寿良也在东街“瞿源顺”店的店面开了两间店,起名“新源顺百货店”。至一九五六年,因国家体制改革,私营批发零售百货店合并,成立国家合营单位,称“虹桥棉百商店”,“瞿源顺”等一批老店以股份形式合并,后代也被安置在百货公司工作,老店牌子从此消失。老店合并后,原来的老房子都没有改建,拐角本是“三官堂”留出的空地。一九五七年,为把几间店面连起来成为整体,在拐角处设计了“圆角”形墙体,“圆角”也便由此而来。
现在仍然以“圆角”立身虹桥。
再听听“许益顺”百货店的故事。
“许益顺”百货店是文星街最北端的第一间店,店面朝西,与东街的“瞿源顺”百货店成夹角,都做日常百货生意,但两点货物稍有区别,生意同样红红火火。
说起“许益顺”的招牌创始人,现在难以追溯,但将“许益顺”作为百货店的招牌,创始人应该是许祖亮。因为在许祖亮之前,虹桥就有“许益顺的皮坊”称谓,颇有名气,是许祖亮的二伯当家做的生意。许祖亮的父亲来虹桥时有一段经历,许祖亮的孙子,今年六十八岁的许兴亚老人讲述那段往事:
其太公原是温岭许家渭人,因当时所在乡村偏僻,人烟稀少,生活贫困,便挑担到虹桥做生意,那时十几岁,挑着担做“兑糖”小卖,住在东垟以郑姓人家里。由于小伙子勤劳俭朴,为人忠厚,深得郑家人赏识。郑家便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许与郑女婚后生下许祖亮与许祖享两子,但郑女二十六岁便离开人世,许祖亮的父亲也在三十六岁离开人世。许祖亮十三岁失去父母后,便与其弟跟随二伯走南闯北,先在宁波一带做生意,后来回到虹桥做。许祖亮二十岁前便开始独立门户,自主经营生意,靠着勤劳和智慧,很快积累了资本。一九一零年前后,许在“圆角”处建了一间二层楼店面,挂招牌为“许益顺”,批发零售百货。一九二零年代,许祖亮又把隔壁的一间店面买下,以扩展业务,两间店面分别传给大儿许高与三儿子许云平经营,三儿子后另立招牌,称为“许云记”。至一九五六年体质改革公私合营前,文星街由北至南,依次店面的招牌为“许益顺”、“许云记”、“徐天德”等。
“许益顺”百货店的生意虽然做的一帆风顺,但也曾经历一场浩劫。据许兴亚讲,民国乱世年间,曾经有山贼夜窜其店中,掠走财物外,还劫持许家父子三口至深山里,后经几番周折,以重金赎回,使得“许益顺”店几乎倾家荡产,多亏许祖亮平时为人友善,家族也齐心,遇难之际有多方亲戚朋友帮助,克服难关,重寻出路,躲过了灾难。
当年经商,掌握信息与开辟商路同样是成功的关键,许祖亮当时为扩大利润空间,千方百计寻迹百货批发的发源地,最终获悉从上海进货,利润空间比温州进货可提升好几成,便不惜千里远道去上海直接进货,这在当时也是领先的。许祖亮是当时打开虹桥与上海直通批发之门的商人之一,“许益顺”在经历浩劫之后,能迅速恢复元气,与许开辟上海批发渠道有直接的关系。据说,从上海进来的货物价廉物美,很快便吸引了顾客和担贩,成为远近闻名的新货日用品百货批发零售商店。
“许益顺”与“瞿源顺”、“瞿源生”都有做船的生意,虽然只有十来艘,但也算是虹桥船业的三大主力之一,不仅为当时虹桥的水上交通提供方便,也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店铺依次是许益顺广货、徐天德药店、傅希兵酒店、松竹斋印刷、沈元兴布店、日新银楼、松鹤斋印刷、种德堂药店。水果行、赵禄记布店、赵福记药店、潘昌来布店、杨宝兴银楼、仙芝堂药店、姚春成南货、陈回春药店、益和酱园、元大布店、成春药店、鼎和酱园、周泰来颜料、同文书店、尚太来颜料等二十七间。
文星街林立的商店,诸多百年老店均可在那儿找到源头。上述的日新银楼,原址在现在虹桥镇文星街79-80号。
笔者偕章阿朋对该店进行了采访:该店是由现年八十六岁的沈元友先生的父亲沈佳轩创办的银楼,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沈佳轩先生是乐成西横街人,经营金银店,以打(制作)首饰为业。事业逐渐兴旺、扩大,向东乡发展——到虹桥一带经营。其经营范围蒲岐、杏湾(南岳)一带,担着打银的首饰担,到各乡镇村庄,穿大街过小巷,挨家挨户张罗。替人打金银饰品。积累了资本,在文星街购房开店,生意日隆,成了虹桥最早的金银店。因金银行业以“楼”名,就将自己的店铺起名为“日新楼”。
打银,其实就是制作银饰品,先是从温州等地的自由市场购入银饼,用土炉的高温火焰化为银水,然后倒入模子,待成型后,用工具细细地锻打。
打的饰品以银器为主,金器为次,包括头钗、脚圈、手圈、铃鎯、银牌等。旧时孩子满月,就戴上脚圈、手圈、铃鎯、银牌,走起路来,铃铛作响;女子出嫁多半也披金戴银,穷苦人家,以金镀银冒充金首饰,有钱人家当然用真金。
沈元友十五岁小学毕业(五年制),就跟随父亲的银担走街窜巷,当起了小学徒。这样的挑担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一九五五年的“打社”,那一年他正式加入虹桥工艺社,成了该社人员,也从事打金银饰品行业。
现在,沈元友先生的孙辈在虹桥镇西街和虹河西路开有名号为“金万年”的金店,也是虹桥镇规模较大的金店。
从最早到最大,历时一个多世纪,见证人们对金银饰品的需求和爱好。
从文星桥到马路桥,与其对岸一样,以前还不是繁荣地段,期间有毛竹坦和河中的文昌阁。解放后建造了百货公司。岸边栽有挺拔高大的桉树。公路路面是沙子铺就的,汽车经过,尘土飞扬,所谓大车扬飞尘,望尘莫及之类诗、词成了真实的写照。
虹桥以商贸为特色作为浙江三桥之一,至此,我们从上述林林总总的店铺名称可知其特色为何。
一是糕饼、南货。一九三九年统计有十二家;一九五零年二十六家;一九八八年就增加到六十五家(见另文介绍)。二是糖食。素有“虹桥糖担,蒲岐行贩”之称。早稻收割后,饴糖坊早籼米加麦芽催化煎熬饴糖,制成“白糖”街头糖摊棋布;糖担走街串巷,叫卖于各个村落。尤其是四仙垟,农闲时节,许多中老年,挑着糖担——有屉的箩筐,用打糖的小锤敲着打糖刀,铛铛-铛铛一路敲过去,口喊:“猪头骨,牛骨,头发、牙膏壳、棕丝……”。小孩一听甜到口中,唾液溢出。有的缠着妈妈要,有的自个儿寻觅上述东西。打糖佬笑眯眯地接过孩子捧上的东西,铛铛铛打下一小片,递给孩子:“这糖特甜,与你妈妈说,快来打!”人称其为“打大糖”,也被称为“采宝客”,有的不识货的人,将古董作为废铜烂铁换糖了。他们有的冲出县界——到永嘉、仙居、太平去打。换回来的是一担“杂货”,几乎什么都有。三是药店。解放前,虹桥的主要街道上有大小药店二十间之多。不像星罗也属棋布,每隔几十米今有一间。延续到现在的似乎只有张大生与钱天成了。四是酿造业。当年规模较大的有鼎和、倪丰和、益和、朱永和,一般还有南久和、徐乾和、吴源和、广生和、瞿兴和等(详见另文)。虹桥的酱油、老酒汗远近闻名。
此外,从上文罗列的民国时期店铺名称看出,当年我们虹桥人推崇的几个字:带“和”“兴”的各九间;“丰”八;“顺”“昌”七;“益”“春”五;“新”四。这些字都是祥和吉利向上的,是人们喜闻而憧憬的。
现在回顾,我们穿越了约一个世纪的时空,转了个长方形回到原点——马路桥上。一个商贸兴盛,市场繁荣,三八热闹,辐射数州,浙江闻名的虹桥镇,在你的脑海里有个整体轮廓了吧?
热闹虹桥三八市,浩荡东海十五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