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很多人努力地学习、工作,忙忙碌碌,像一只埋头的工蚁。
同事A是个很努力的人,起码看起来是这样的。每次我从他的桌面经过,都会发现他在抬头看网页,低头记笔记。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你整天都在忙什么?”他说:“我准备写本小说,在学习一些经验。”“你准备了多久,开始写了吗?” “也不久,几个星期吧,准备下星期开始。”当时的我肯定是一脸懵逼。
他让我想起我高中背单词的经历。当时的我想着要找到“最正确”的背单词的方式,一直看各种的背词攻略,越是准备越是觉得还没到背单词的时候。结果月考成绩出来,一塌糊涂。
后来发现,这是一种效率低到可怜的学习行为。
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开始留意自身与身边的学习行为。才发现,原来身边潜藏着如此多的“低效学习行为”,但人们往往没有发现。
1、追求完美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个好东西,确实,但很多人忘记了思维导图的作用。所谓导图,关键在“导”,意思就是引导思维,思考的图表。以一份活动策划思维导图为例,它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整地把整个流程完整地记录下来,而是逐一把活动的几大板块记录下来,以组成活动的整体框架。
有人刚刚掌握了思维导图,就以为掌握了神器,恨不得做任何工作前都要来一份。本来一项工作三个小时可以完成,就非得花一两个钟搜集材料完善思维导图,一张导图写得密密麻麻。结果,工作还得花上两个半小时完成,导图随后就被搁置一边,如同一张价格昂贵的手纸。
大家做思维导图之前不妨想一想两个问题:这次有没有必要做导图,导图的作用和定位是什么。其实很显而易见,为了一件不那么重要的小事而构筑一份完美的思维导图是及其低效且浪费的行为。
导图追求的是逻辑条理,不要再把它当做笔记本记录了
2、杂乱无章的笔记
很多人喜欢在看书的时候记笔记,每次看到精彩的部分便停下来记下几笔再继续看。很明显,记笔记是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搜集素材,还能加强记忆,但盲目地记笔记,不仅效果不明显,还很浪费时间。
相信很多人都试过,在摘抄了很多书本的精美句子或写作技巧后,随着书本的完结,笔记也被遗忘一旁,再也没有翻阅,最终不知去向。
没有搜集整理的笔记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但很少人会发现。读书记笔记,不仅要花上不少的时间精力,还要付出打断阅读节奏的代价。书本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停下来记笔记会让心中的喜悦降低很多。当然,也有很多人是纯粹享受记笔记的过程,至于记下来之后要干嘛,完全没有想过。
建议大家在第一次接触一本书时,不要做笔记,但可以在喜欢的句子段落上加上标记。等全书读完了,再从头翻出,把标记出来的精彩内容用专门的笔记本进行分类摘抄。最重要的,是隔一段时间,记得把笔记翻出来从看一遍,不仅能加深印象,可能还会触发灵感。
3、刷屏
刷屏,也就是花大把时间在浏览网页这件事上,这可能是我接触过的最强大的时间杀手。有人反驳我说,刷屏也是一种学习。没错,刷屏是一种学习行为,人们可以在刷微博的时候认识到各地很多新鲜事物;在刷知乎时收获很多干活;在刷朋友圈的时候了解到家人朋友的点滴等等。
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刷屏行为知识转化率偏低的普遍现象。
刷屏如果没有目的,除了看了忘,忘了看的循环往复,能保存在脑海中,并转化为自用的信息少之又少。很多人,包括我,在刷屏的时候,都喜欢“干货”,总觉得看完干货能是自己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但大多数时候是点完赞,添加完收藏就将之搁置脑后,自己还是原来那个自己。
为了改变这个低效的学习行为,我决定给每次的刷屏定一个目标。比如这次刷屏目标定位“找灵感”,在刷屏的时候就可以侧重于此。再给刷屏定个时间,这样“刷屏”就变成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互联网寻找灵感”的行为,效率也得到大大提升。
不过以刷屏为放松,舒缓身心的人群,就没有设定目标和时间了。
4、写鸡汤文
对鸡汤文,每个人有都有自己的看法,而我认为鸡汤文就是初读觉得字里行间都填满正能量,回味起来却空无一物的文章。
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选择了自己的写作道路,有人选择了历史,有人选择了科技,有人选择了励志,但有人选择了励志却写出了鸡汤文。
写作是好事,即使是写鸡汤文,但写鸡汤文对提升自身的作用太微弱,这种学习行为时间成本太高了。
为了言之有物,不妨从模仿做起。模仿大家的文风,不仅能让自己迅速写作入门,更能让自身明白,自己适合哪条写作道路,避免走过多冤枉路去探索。
在模仿之后,便可以开始走自己的写作道路了,如此,每一个作品都带有自己的思想,层次自然上去了。
我们的时间很多,有几十年,我们的时间很少,只有几十年。不要将时间浪费在这些低效的学习行为上了,如有以上症状,请好好对症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