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商业与伦理
“受托责任”是否带有政治立场?
当ESG投资被卷入党派争斗,“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古老信条还能否独立存在?
作者:Andrew Ross Sorkin
一、一个中性词变成了战场
“受托责任(Fiduciary Duty)”
本是金融与法律世界中最中立的概念之一:
受托人必须为客户的最大利益行事。
然而在2025年的美国,
这一术语被政治化成新的意识形态武器。
共和党指责:
“华尔街的受托人正在为觉醒左派服务。”
民主党反驳:
“忽视气候、性别与社会责任,
才是对投资人的真正背叛。”
于是,一个原本属于职业道德的词,
被拉入了政治斗争。
二、ESG的“原罪”
争议的中心是ESG——
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与公司治理(Governance)投资理念。
原本的出发点是:
企业应在追求利润之外,
兼顾长期的环境与社会影响。
但如今,它被两极解读:
- 在左派看来:
ESG是企业责任与地球伦理的体现; - 在右派看来:
ESG是政治绑架与道德指挥。
“ESG已从管理工具变成道德标签。”
三、德州与佛州的“反ESG法案”
德克萨斯、佛罗里达等州
已相继通过“反ESG投资”法案,
禁止公共养老金与州资金
投资于“歧视化石燃料产业”的公司。
受影响的资产管理巨头包括:
- 贝莱德(BlackRock)
- 道富(State Street)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这些公司被指控“以气候议程取代投资目标”。
贝莱德CEO Larry Fink回应:
“我们既不左,也不右,
我们只是为客户管理风险。”
四、“政治化的受托责任”
在美国证券法中,
受托责任的核心是——回报最大化。
但当风险本身与政治纠缠时,
“回报”就不再是纯粹的数字问题。
例如:
- 投资化石能源可能在短期内盈利,
但长期将承担气候与监管风险; - 投资AI企业可能增长迅速,
却伴随隐私与伦理争议。
律师事务所 Sullivan & Cromwell 的合伙人指出:
“受托责任正在从‘财务责任’
演化为‘综合判断能力’。”
五、投资人分裂
在贝莱德的年会上,
一位养老金代表发言:
“我们的成员希望未来还能呼吸干净的空气,
这也是一种回报。”
而另一位能源基金经理立刻反驳:
“他们需要的是收益,而不是道德感。”
两者都没有错——
但两者的“回报定义”已经不同。
六、华尔街的策略调整
面对政治化环境,
资产管理公司正重新定义ESG语言。
- 贝莱德改称其策略为 “长期风险管理”;
- 高盛推出“ESG中立组合”;
- 摩根大通则推出 “双目标基金”——
既追求财务回报,又量化社会影响。
这种模糊化语言,
成为企业在政治雷区中的“避雷术”。
“我们不谈信仰,
我们谈风险。”
七、欧洲的另一种答案
在欧洲,ESG已成为法律义务。
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法规》(SFDR)
要求基金公开披露ESG指标,
并强制评估碳排放、性别平权与供应链伦理。
换句话说,
欧洲的受托责任必须带政治色彩。
这让美国的争论显得格外讽刺。
“美国把责任当威胁,
欧洲把责任当竞争力。”
八、结语:信任的边界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无情,
而是有选择的理性。”
受托责任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规则,
而是一种信任契约。
当信任撕裂,
连最中性的职业也会被染上意识形态。
“真正的受托责任,
是在喧嚣中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小结
- “受托责任”正被政治化与道德化;
- ESG成为左右两派的新战场;
- 华尔街在理性与政治之间艰难平衡。
资本从来不只是计算,
它也关乎良知。
第十一篇🌍 国际事务
巴勒斯坦建国为何越来越遥远?
战火、极化与外交冷淡,让“两国方案”成为象征性口号。中东和平的希望,正在被现实一点点吞噬。
作者:Marc Champion
一、战争让梦想退场
2025年秋,中东的天空再次燃烧。
加沙的废墟上,巴勒斯坦男孩在瓦砾中挖出破碎的课本,
镜头前,他低声说:
“我想上学。”
几十年来,“两国方案”——
即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各自建国、和平共存——
是国际外交的共识。
但现在,它几乎成为礼貌性口头语。
“没有人真的相信,
还有两国可以共存。”
——前以色列谈判代表 Amos Gilad
二、从奥斯陆到现在:承诺的坍塌
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
那一刻,世界以为和平终于可期。
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
巴解承认以色列国家合法性;
双方承诺在五年内推进建国进程。
然而30年过去,
现实是:
- 加沙由哈马斯控制;
- 约旦河西岸由以色列军队分区管理;
- 耶路撒冷地位依旧悬而未决。
“奥斯陆不是和平的起点,
而是幻觉的开端。”
三、定居点的铁锈蔓延
在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的定居点已超过 150个,
居民近 70万人。
这些社区由公路与军警防线相连,
巴勒斯坦人被迫生活在零碎的飞地中,
无法自由流动或建设基础设施。
联合国多次警告:
这使“两国方案”在地理上已无可实现空间。
“地图上仍有巴勒斯坦,
但土地上没有了。”
四、阿拉伯世界的“务实冷漠”
过去十年,
中东政治已从“巴以问题”
转向“国家利益”。
沙特与以色列恢复有限合作,
阿联酋、巴林、摩洛哥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
阿拉伯国家的年轻人
关心的是科技、就业与气候,
而非民族叙事。
“巴勒斯坦仍在他们心中,
但不在他们政策里。”
——中东政治分析师 Farea al-Muslimi
五、美国:从调停者到旁观者
拜登政府虽然重申支持“两国方案”,
但实际外交重心已转向乌克兰与印太。
国务院的中东团队预算被削减,
特朗普时代遗留下的“单边路线”
仍在政策中延续。
“美国现在连‘和平进程’这四个字都懒得提。”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 Tamara Wittes
华盛顿对以色列政府的“极右翼化”
几乎无能为力。
六、以色列的内部分裂
以色列本身也陷入政治极化。
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右翼联盟
在国内推行司法改革,
被批评削弱民主制度。
与此同时,宗教民族主义崛起,
部分议员公开反对巴勒斯坦建国。
在特拉维夫街头,
年轻抗议者举着标语:
“我们在为以色列的灵魂而战。”
“当一个国家对自身制度失去信任,
它就无力创造和平。”
七、巴勒斯坦的“被困未来”
在约旦河西岸,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
失去民众信任。
- 选举长期推迟;
- 腐败问题严重;
- 青年失业率高达 42%。
在加沙,哈马斯依旧以武力统治。
两派之间的内斗,
让“建国”成为口号,而非计划。
“我们连一个政府都统一不了,
谈什么国家?”
——拉姆安拉大学学生 Amal Youssef
八、全球的冷漠与算法的噪音
社交媒体上,
巴以冲突成了“流量战争”:
短视频替代报道,情绪取代分析。
TikTok、X、Instagram 上的算法,
推动的是愤怒与极端立场。
“战争成了内容,
而内容正在吞噬现实。”
西方年轻人以抗议支持“停火”,
但缺乏对地缘复杂性的理解。
结果是:
更多声音,
更少解决方案。
九、结语:和平被遗忘的地方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巴勒斯坦建国之路不只是政治失败,
它是世界集体的冷漠见证。”
没有哪一方真心想要和平,
因为战争对权力、对资本、
仍有可计算的收益。
而在废墟间长大的孩子们,
已不再相信谈判。
“当希望失语,
和平就变成神话。”
📘 小结
- “两国方案”已名存实亡;
- 以色列定居点与巴勒斯坦内部分裂使和平无解;
- 国际社会的“冷漠务实”加剧僵局。
世界或许不再等待一个巴勒斯坦,
而巴勒斯坦,仍在等待一个世界。
第十二篇🦅 时事评论
《2025新美国》:关上国门,世界耸肩
从贸易到外交,从移民到科技,美国的“内缩政策”正在改变全球秩序。而令人意外的是——世界似乎并不再依赖它。
作者:Peter Coy
一、“世界领袖”开始厌倦世界
二战后,美国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体系:
它是市场、警察、创新者与仲裁者。
但到了2025年,
这个体系的缔造者却开始主动退场。
“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
正在被重塑成——
“让美国只顾自己”。
“过去美国是全球化的引擎,
如今它成了刹车。”
二、贸易:从互惠到防御
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保护思路。
2025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水平
达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高。
对中国、欧盟、墨西哥的多项“反补贴调查”
几乎同时展开;
电动车、太阳能、半导体
都成了新的贸易战战场。
然而,全球并未陷入恐慌。
因为各地区已经学会——去美国化生存。
“世界在脱钩,美国在退化。”
东南亚、拉美和非洲
形成新的制造与投资网络;
欧洲加速推动“战略自主”;
中国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布局。
三、移民:从开放到排斥
美国长期的经济活力
依赖移民。
然而在2025年,
移民政策变得前所未有的收紧。
- 技术签证(H-1B)名额削减30%;
- 南部边境启用AI巡逻系统;
- 新《国家安全移民法案》
要求对所有移民进行“政治忠诚评估”。
这在硅谷引发了强烈反弹。
AI与芯片企业高管警告:
“如果没有移民,美国创新力将在十年内枯竭。”
“美国在关上边境,
同时也关上了未来。”
四、科技:从开放生态到封闭帝国
曾经,美国科技产业的力量
来自开放、合作与全球人才流动。
如今,
硅谷被国家安全框架紧紧包裹。
AI、量子计算、生物工程等领域
被列入“关键技术防护清单”;
出口限制从芯片扩大到算法。
然而,这种“数字孤立主义”
反而刺激了他国的科技自主。
中国、印度、欧盟
都在构建自己的AI与芯片生态。
“美国在筑墙,
但世界正在建桥。”
五、美元的权威松动
在金融领域,美国的“内缩”同样显著。
由于债务高企与政治僵局,
美元的全球储备份额
已从 62% 降至 56%。
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以欧元、人民币、
甚至数字货币进行跨境结算。
“美国依然强大,
但已不再不可替代。”
——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
六、外交:不再主导,只在抱怨
华盛顿仍然在出席国际峰会,
但不再主导议题。
- 亚太安全由日本、澳大利亚牵头;
- 中东调解由土耳其、卡塔尔推动;
- 欧洲防务由巴黎与柏林主导。
美国的角色更像一个“旁观的老大哥”。
“美国不愿再付出,
世界也学会了不再等待。”
七、“新美国”的心理转向
民调显示,
63%的美国人认为
“美国应首先解决国内问题”。
这意味着,
“孤立主义”不再是边缘意识形态,
而是主流民意的自然延伸。
通货膨胀、移民、就业、犯罪、文化分裂——
这些内部议题让公众对“国际领导”毫无兴趣。
“美国正在成为一个正常国家——
但它的体系从未为此设计。”
八、世界的反应:冷静而现实
在伦敦、首尔、新德里、布宜诺斯艾利斯……
世界政界的主流反应不是愤怒,而是适应。
多极化的世界正在稳步成形。
没有美国的主导,
区域性机制反而更加灵活:
- 亚洲的RCEP贸易区;
- 拉美的Mercosur新协议;
- 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加速落地。
“世界学会了自己运转。”
九、结语:美国的回声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当美国回望自己时,
世界并未停下脚步。”
全球体系正在重新分布权力、资本与信任。
美国的内缩,并非衰退,
而是一次历史性的“去中心化”。
“也许世界不再需要一个美国,
但美国仍然需要一个世界。”
📘 小结
- 美国的“内缩政策”正在重塑全球秩序;
- 贸易、移民、科技、金融全面去全球化;
- 世界在多极化与区域合作中学会独立。
“新美国”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全球化的终点,
也照见了人类的成熟。
第十三篇🇮🇳 经济与亚洲市场
印度投资计划陷入停滞:莫迪的“制造印度梦”被现实绊住了脚
尽管印度仍被视为“全球增长引擎”,但投资放缓、信贷紧张与政策摩擦,正在削弱它的上升势头。
作者:Menaka Doshi
一、“世界工厂接班人”的倦怠
过去三年,
印度几乎是全球资本市场上最受追捧的故事。
在中美贸易紧张与供应链重组背景下,
印度被誉为“新世界工厂”。
富士康、三星、苹果、特斯拉……
一度排队宣布“印度制造计划”。
但到2025年秋,
故事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
“愿景依旧宏大,
现实开始滞涩。”
二、资本流入降温
根据印度储备银行(RBI)最新数据:
2024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同比下降 27%。
制造业投资尤其疲软,
半导体、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组装
均未达到原定扩张目标。
部分项目甚至暂停:
- 富士康与韦尔半导体合作厂计划推迟;
- 特斯拉与中央邦谈判未果;
- 三星电子转向越南追加投资。
“资本正在犹豫,
因为印度的制度速度赶不上市场节奏。”
三、基础设施的瓶颈
莫迪政府投入巨资修建高速公路、港口与工业园,
但在执行层面仍面临典型的印度式障碍。
- 土地征用纠纷;
- 地方官僚审批缓慢;
- 能源供给不稳定。
在金奈港,一位物流经理感叹:
“货可以造出来,
但出不去。”
运输延误与电力波动
使制造成本比越南高出 12%。
四、信贷紧缩与中小企业危机
印度经济增长依赖于庞大的中小企业生态,
但银行体系正进入谨慎收缩期。
在连续两年加息后,
企业贷款利率高达 11%–13%,
融资门槛大幅上升。
中小制造商开始削减扩张计划,
部分甚至重新转向服务业与外包行业。
“资本太贵,
梦想就变成了负债。”
五、政治的不确定性
2025年是印度政治的“过渡年”。
尽管莫迪仍然掌权,
但其“印度教民族主义”议程
在国内引发分裂。
部分州政府与中央关系紧张,
影响税收优惠与投资审批。
例如:
泰米尔纳德邦与中央的税收协调陷入僵局,
导致 12亿美元 的新能源工厂搁浅。
“政治并不反商业,
但它太不可预测。”
六、人口红利的焦虑
印度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
平均年龄仅 28岁,
每年新增劳动人口 1200万。
然而,就业增长未能匹配。
IT与制造业岗位增加不足以吸收劳动力,
青年失业率达 18%。
“人口红利”正在变成“就业压力”。
“年轻的印度,
需要的不只是口号。”
七、仍在发光的亮点
尽管如此,印度并非陷入全面低迷。
三大领域仍展现活力:
1️⃣ 数字金融与支付体系——UPI交易量年增长 24%;
2️⃣ 绿色能源——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 80GW;
3️⃣ 国防工业——本土无人机与导弹出口创纪录。
这些行业体现了印度的技术自主潜力。
“印度的未来仍在,
但节奏需要放慢才能稳住。”
八、结语:成长的烦恼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印度的挑战,不是潜力不足,
而是雄心过剩。”
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不仅要有年轻的劳动力与开放的市场,
还需要纪律、治理与连贯的政策节奏。
“全球化需要速度,
而印度仍在学会协调。”
📘 小结
- 印度投资放缓、制度障碍再现;
- 基建与信贷成为增长瓶颈;
- 政治与政策摩擦加剧不确定性。
印度依旧闪亮,
但光芒被现实的尘埃遮掩。
第十四篇 ⚓ 全球贸易与地缘经济
中国港口扩张引发警惕:全球航运的新权力版图
中国企业掌控或参股的海外港口数量已超过100个,从希腊比雷埃夫斯到非洲蒙巴萨,全球贸易正在悄然“中转中国”。
作者:Peter Martin
一、港口,就是新的地缘杠杆
在全球贸易链条中,
港口从来不仅仅是货物的停靠点。
它是战略通道、能源枢纽,
也是政治影响力的延伸。
如今,这个舞台上最活跃的参与者,
是中国。
据伦敦《交通与贸易研究院》统计,
截至2025年,中国企业已在全球
拥有、运营或持股的港口项目超过102个,
分布于 63个国家。
“中国没有在全球建立军事基地,
它建立的是港口帝国。”
二、“一带一路”的物流支脉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
港口投资成为其中最持久、最务实的部分。
这一布局呈现三条清晰主线:
1️⃣ 亚洲线: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
2️⃣ 非洲线:
吉布提港、蒙巴萨港、拉各斯深水港;
3️⃣ 欧洲线: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西班牙瓦伦西亚港。
这些港口连成了一张
贯穿印太—非洲—地中海的“蓝色经济带”。
“中国正以港为珠,
编织自己的海上项链。”
三、商业逻辑与战略意图
官方解释:
这是纯粹的经济合作,
旨在改善全球物流效率与互联互通。
确实,
中国港口企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与效率:
- 港口装卸效率提升50%;
- 平均运输时间缩短30%;
- 当地就业岗位显著增加。
但在西方观察者看来,
这背后也隐藏着战略深意。
美国智库CSIS称:
“港口既是商贸节点,
也是情报与军民融合的前哨。”
四、典型案例:比雷埃夫斯的“重生”
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
曾是破产与罢工的代名词。
2016年,中远海运集团收购其控股权。
八年后,这里成为地中海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
- 年吞吐量从180万标准箱跃升至650万;
- 创造当地就业岗位超 3万人;
- 港口利润增长 4倍。
希腊政府称之为“经济复苏的象征”。
但欧盟外交官私下承认:
“我们享受了收益,
也让出了控制权。”
五、非洲的“双重依赖”
在非洲,中国港口投资更具争议。
肯尼亚蒙巴萨港项目
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与运营,
但因债务条款被批评“隐藏主权风险”。
一些非洲经济学家辩护:
“没有中国,
我们连港口都不会有。”
现实是——
非洲对中国的港口依赖度已高达 62%,
中国船舶几乎控制了主要货运通道。
六、美国与欧洲的反应
华盛顿与布鲁塞尔
越来越警惕中国在“关键节点”的存在。
- 美国五角大楼将港口投资列入“潜在安全风险”;
- 欧盟启动《外资安全审查机制》;
- 北约文件首次提及“港口战略竞争”。
德国总理朔尔茨警告:
“基础设施的依赖,
是新型地缘政治的锁链。”
同时,美国正推动“全球港口联盟计划(GPI)”,
联合日本、印度与澳大利亚
共同投资印太港口网络。
七、中国的回应:开放与共赢
面对西方质疑,中国外交部回应:
“中国港口项目透明、互利,
不附加政治条件。”
事实上,许多港口项目
由地方政府与私营企业共同出资,
并非中央主导。
例如:
- 青岛港国际在阿布扎比合资运营“中阿码头”;
- 上港集团在巴西圣保罗港
推行“智能物流云平台”。
这些模式证明,
港口合作可以去政治化、市场化。
八、未来:港口的算法时代
除了码头与航线,
中国正掌控港口的数据流。
通过“智慧港口系统(Smart Port OS)”,
中国企业可实时追踪
全球货运路径、通关效率与碳排放数据。
这意味着,
全球贸易数据正在被算法重新整合。
“下一个地缘竞争的战场,
不是港口的深度,
而是数据的深度。”
九、结语:新的海上秩序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帝国不再以军舰为界,
而以货柜为疆。”
中国的港口网络,
既是经济布局,也是外交语言。
在这个新的全球航运秩序中,
贸易与地缘政治已密不可分。
“海洋的权力,
现在属于那些懂得装卸算法的人。”
📘 小结
- 中国掌控全球超百个港口项目;
- 西方警惕其“商业+战略”双重角色;
- 港口竞争正从地理转向数据。
港口是现代版的“丝绸之路”,
而中国,正掌舵航向。
第十五篇🌍 封面人物特辑
九位真正可能改变世界的人物
他们不是网红,也不是政客,而是用技术、思想与行动在重新定义21世纪未来的人。
撰稿:Bloomberg Businessweek 编辑部
一、阿米娜·哈桑(Amina Hassan)
非洲能源改革者 | 尼日利亚 🇳🇬
在拉各斯炙热的街道上,
34岁的阿米娜·哈桑正带领团队
安装太阳能微电网。
她创立的公司 “SunBridge Africa”
已经在6个国家为近 300万人 提供清洁电力。
她的目标不是卖电,
而是让非洲人摆脱对柴油与进口燃料的依赖。
“能源独立,
是非洲经济独立的第一步。”
国际能源署(IEA)称她为“撒哈拉以南的马斯克”。
二、拉斐尔·李(Raphael Li)
AI安全科学家 | 美国 🇺🇸 / 中国血统
曾在OpenAI工作,如今创立独立研究机构 SafeMind。
他致力于开发“透明AI”,
一种可以追踪模型决策路径、
避免算法黑箱的技术框架。
“AI的危险不是失控,
而是我们不理解它。”
SafeMind 的论文成为全球AI安全标准基础。
微软与谷歌都在采用他的框架进行风险评估。
三、英格丽德·霍尔曼(Ingrid Holman)
绿色金融架构师 | 瑞典 🇸🇪
她主导了“北欧碳信用联盟”,
创建了第一个以自然修复为核心的金融市场。
该平台允许企业通过资助湿地、森林与海草项目,
来抵消碳排放。
全球已有 1200家企业 参与交易,
估值突破 450亿美元。
“碳市场不该只是惩罚,
它也能成为修复的契约。”
四、陈建川(Jianchuan Chen)
合成生物学家 | 新加坡 🇸🇬
在生物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
用藻类制造可生物降解塑料。
这种材料在海水中可在 60天内完全分解,
成本比传统塑料低 30%。
他的公司 AlgaWorks Bio
已与雀巢和联合利华签署供应协议。
“未来的工厂,
不是烟囱,而是培养皿。”
五、伊莎贝尔·杜瓦尔(Isabelle Duval)
太空矿业先锋 | 法国 🇫🇷
她是欧洲航天局首位女性采矿顾问,
正带领项目在小行星带测试“自动采矿无人机”。
该技术可从太空岩石中提取稀有金属,
如铂、钴与镍——
未来AI芯片与电动车的关键原料。
“我们不需要掠夺地球,
宇宙的资源是无限的。”
她的公司 AstroMine
计划2030年前进行首次商业采样任务。
六、迭戈·马尔克斯(Diego Marquez)
社会设计师 | 哥伦比亚 🇨🇴
曾是街头艺术家,如今是联合国城市创新顾问。
他用“社会设计”方法重塑贫民社区。
他在波哥大的“光之阶梯”项目
将废弃楼梯涂成光能发电装置,
为3000户家庭提供夜间照明。
“设计,不只是装饰;
它是社会正义的语言。”
七、凯伦·斯塔克(Karen Stark)
气候心理学家 | 德国 🇩🇪
她研究“气候焦虑”的群体心理机制。
她发现,
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
正在影响政治选择与消费行为。
她的研究促使欧盟
在气候政策中加入“心理韧性指数”。
“我们必须学会与恐惧共处,
才能真正行动。”
八、雅各布·斯诺(Jacob Snow)
量子通信工程师 | 加拿大 🇨🇦
他领导的团队在2025年成功实现
300公里量子加密通讯实验,
意味着量子网络距离实用化只剩一步。
该技术可使金融系统、政府与医疗数据
实现“无法被黑”的传输。
“下一代互联网,不需要密码。”
他的公司 QLink Technologies
已获加拿大政府与花旗集团联合投资。
九、娜塔莉·布鲁克(Natalie Brook)
食物未来主义者 | 英国 🇬🇧
她是食品实验室 FutureMeal 的创始人,
致力于开发“再生食物”系统——
让废弃食材、昆虫蛋白与植物细胞
重新进入食品循环。
她开发的“蛋白打印机”
可在家庭厨房中打印营养均衡食物。
“未来的奢侈,
是不浪费。”
十、结语:真正的影响力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改变世界的,不是权力,而是方向。”
这九个人的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没有权力,却拥有创造力。
他们让技术回归人性,
让理想落地成形。
“他们不是明星,
却是时代的种子。”
📘 小结
- 这九位人物代表技术、人文与伦理的融合;
- 他们的创新解决了真正的全球性难题;
- 未来的影响力不来自权位,而来自洞察。
他们不是预测未来的人,
而是正在制造未来的人。
第十六篇🏛️ 封面特写
加文·纽森准备开战:加州模式能拯救民主党吗?
他是民主党最具野心、也最具争议的州长。面对摇摆的美国政治,他押注“加州经验”将成为新的国家蓝图。
作者:Joshua Green
一、“未来总统”的影子
2025年秋天,加州萨克拉门托的阳光依旧明亮。
加文·纽森——这位风度翩翩、言辞犀利的州长——
再次出现在全国电视镜头前。
他谈论气候、教育、自由与枪支,
语气自信得几乎不像在说地方事务。
对许多人来说,
他不只是加州的州长,
而是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潜在人选。
“我不是在追求职位,
我在捍卫价值。”
——加文·纽森
二、加州的故事
纽森上任六年间,
加州的表现既耀眼又矛盾。
在经济上——
加州GDP突破 4.8万亿美元,
超过法国与英国,
稳居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在社会政策上——
他推动全民医保试点、
扩大无偿学前教育、
出台全美最严格的碳排放标准。
但与此同时:
- 州财政赤字高达 680亿美元;
- 房价居全美之首;
- 无家可归者超过 17万人。
“加州像一面镜子,
既反射理想,也反射代价。”
三、“自由的实验室”
纽森的治理哲学,
被称为“自由实验主义”。
他相信政府应主动介入、
用政策纠偏资本主义的极端。
例如:
- 加州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性别与族裔结构;
- 禁止州内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提前至2034年;
- 推动“反仇恨法案”保护少数群体。
这些政策被共和党批评为“左翼激进”。
但纽森坚称:
“加州不是激进的,
我们只是比别人先看见未来。”
四、挑战美国的右翼叙事
在全国层面,纽森正在成为
民主党对抗右翼舆论的最前线人物。
2024年底,他与佛州州长德桑蒂斯
在电视辩论中正面交锋。
当德桑蒂斯批评加州的“高税收与混乱”时,
纽森反击:
“加州贡献了全美五分之一的GDP,
你拿什么和我们比?”
这一辩论收获超过 2500万次观看,
让纽森的全国知名度飙升。
五、华盛顿的“影子角色”
虽然他否认竞选总统的计划,
但纽森已成为拜登政府的重要盟友与“非官方发言人”。
他多次代表白宫出访:
- 前往北京参加气候峰会;
- 在达沃斯论坛推广“绿色产业联盟”;
- 在CNN与《60分钟》节目上
为拜登的经济政策辩护。
华盛顿内部流传一句话:
“当拜登不在时,
纽森就是民主党的脸。”
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尽管纽森倡导“包容与进步”,
但他在本州面临巨大压力。
旧金山的治安与吸毒问题被右翼媒体无限放大;
洛杉矶的住房危机让中产阶级外迁;
硅谷企业抱怨高税收与监管繁琐。
这些问题成为共和党攻击的“完美证据”:
“加州代表着民主党的失败。”
纽森回应:
“治理是艰难的,
但退回旧路更危险。”
七、媒体与公众形象
纽森的魅力与争议并存。
他被称为“拥有好莱坞外表的政治家”,
在媒体上既是主角,也常是靶子。
社交媒体上,
他被视为“最懂数字时代”的政客——
善用短视频与直播,与年轻人互动。
然而批评者指出:
“他像品牌经理多于政策家。”
他的团队却坦然回应:
“在算法时代,
没有传播力,就没有政治力。”
八、“加州模式”的全国意义
加州是全美人口最多、经济最强的州,
但它也是最分裂的。
纽森希望将其转化为民主党复兴的样板:
一个能同时提供增长与平等、创新与安全的体系。
他提出的“加州方程”包括:
1️⃣ 气候产业化(新能源创造就业);
2️⃣ 社会福利科技化(数字公共服务);
3️⃣ 教育普惠与技能再培训。
“进步不该只属于沿海精英,
它必须被复制到每个中产家庭。”
九、结语:理想主义的战士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纽森代表了一种不屈的美国信仰——
即使被现实击败,也不放弃理想。”
他可能不会赢得下届大选,
但他正在重塑民主党叙事:
让“自由”重新与“效率”并存。
“如果政治是一场长跑,
那么加州,
就是他跑在前面的试验场。”
📘 小结
- 纽森以“加州模式”倡导进步与治理平衡;
- 他在民主党内部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性象征;
-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仍是最大挑战。
他既是加州的州长,
也是美国未来政治的镜像。
第十七篇🌦️ 环境与科技
人工增雨:迪拜暴雨的罪魁祸首?
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淹没了这座沙漠城市。科技拯救干旱的梦想,为何成了洪水的嫌疑?
作者:Vivienne Walt
一、沙漠中的洪水
2025年4月,迪拜被暴雨席卷。
机场停运,地铁停摆,
高速公路变成汪洋。
短短36小时内,
降雨量达到当地年平均值的 三倍。
这场“沙漠洪灾”
不仅震惊了气象学界,
也让公众提出同一个问题:
“是不是人工增雨惹的祸?”
二、天造的雨,还是人造的?
人工增雨(Cloud Seeding)技术,
通过向云层中释放碘化银或盐粒,
促使水汽凝结成雨滴。
阿联酋长期位列全球人工增雨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每年执行约 250次飞行任务,
以缓解极端干旱与高温问题。
暴雨发生前一周,
当地气象中心确实进行了多次增雨飞行。
这使得舆论迅速聚焦:
科技是否“做得太多”?
“我们想要水,
但不是要海。”
——迪拜居民 Mohammed Saeed
三、政府的否认
阿联酋国家气象中心(NCM)迅速回应:
“增雨活动与此次暴雨无直接关系,
这场天气事件由自然锋面系统引发。”
气象专家解释,
此次暴雨源于季风气流与地中海低压叠加,
形成罕见的“热湿对流系统”。
然而,公众依旧存疑。
因为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
气候工程的边界模糊且难以监测。
“科技本意是缓解干旱,
但当城市变成巨大的混凝土反射体,
它可能放大效果。”
四、人工气候的伦理争议
人工增雨本身并非新技术,
但其环境后果长期被低估。
气象学家指出:
- 增雨可能改变局部气压系统;
- 增强降雨却无法控制分布;
- 当空气湿度饱和时,容易引发强对流暴雨。
换言之,
人类可以“造雨”,却无法“管雨”。
“这是一种半成品的神权。”
——巴黎高等气候学院教授 Céline Durand
五、气候焦虑下的“技术赌博”
阿联酋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
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
因此政府把人工增雨视为
“国家气候安全战略”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技术焦虑并非中东独有。
全球已有 56个国家 进行过人工气候实验: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天气改造体系;
- 美国、俄罗斯、印度在山区实施局部计划;
- 澳大利亚测试“干旱区云冷却”项目。
“当自然失灵,
科技成为替代宗教。”
六、气候工程的“灰色地带”
联合国《禁止军事或任何敌对用途环境改造公约》
早在1978年通过,
但至今未对“和平用途”设立监管机制。
这意味着,
各国在气候工程上的行为
几乎不受国际法约束。
气候科学家警告:
“如果每个国家都能随意改天气,
我们可能会迎来一场看不见的‘气候战争’。”
七、城市的代价
迪拜的城市结构——
高密度建筑、巨量玻璃幕墙、人工湖泊——
放大了气候异常的影响。
当暴雨来袭,
排水系统无法承受洪流,
造成“瞬时城市瘫痪”。
这让人重新思考:
未来城市不该只是科技展示,
更应具备“气候韧性”。
“迪拜不是被科技毁掉,
而是被对科技的盲信困住。”
八、结语:造雨与造梦的边界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人类可以让天空下雨,
但不能让后果可控。”
人工增雨并非罪魁祸首,
但它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傲慢:
当我们试图修复自然,
往往忘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想要掌控天气,
却连自己都未掌控。”
📘 小结
- 迪拜暴雨引发全球对气候工程的反思;
- 人工增雨技术仍存在监管与伦理空白;
- 城市化与气候干预的叠加放大风险。
人类正在学习“创造天气”,
却还没学会“承担天气”。
第十八篇 💰 投资与理财
在动荡时期投资:理性布局的七条法则
高利率、通胀阴影与地缘不确定性让市场波动加剧。理性的投资者该如何在乱局中稳住脚步?
作者:Eric Balchunas
一、恐慌不是策略
2025年的全球资本市场,
情绪比数据更具破坏力。
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突破 5%,
欧洲陷入增长停滞,
新兴市场货币剧烈波动,
AI与新能源股经历“泡沫调整”。
在这样的时代,
投资的第一条法则是:
不要被恐慌驱动。
市场的噪音永远比信号多。
聪明的投资者知道——
暂时的混乱,往往是长期价值的起点。
二、法则一:现金流为王
无论牛市熊市,
现金流稳定的企业永远更具韧性。
投资者应优先关注:
- 自由现金流持续为正;
- 分红与回购记录稳定;
- 债务结构清晰、期限分散。
例如:
可口可乐、宝洁、苹果
这些“无聊公司”,
在动荡时期反而成为资金避风港。
“能自己造血的公司,
才能穿越周期。”
三、法则二:配置抗通胀资产
通胀并不会一夜消失。
除股票外,
可以关注以下抗通胀组合:
- 黄金与贵金属ETF;
- 能源与基础资源股;
- 通胀保值债券(TIPS);
- 房地产信托(REITs)中现金流型项目。
历史数据显示,
在通胀周期内,
这类资产平均年化回报超过 8.5%。
“别去赌通胀结束,
去布局它的存在。”
四、法则三:留出20%的防御现金
在高波动环境中,
“流动性”比“收益率”更珍贵。
将 15%-20% 资金配置为现金或货币市场基金,
能在危机时保持灵活性。
当市场出现非理性抛售时,
这部分现金就是你的“狙击基金”。
“机会只属于有弹药的人。”
五、法则四:不追热点,追趋势
AI、氢能、量子计算、半导体……
每个板块都经历过“疯涨与暴跌”。
真正的赢家,
是能识别结构性趋势的人,
而不是短期热点的投机者。
长期趋势包括:
- 人口老龄化 → 医疗与养老产业;
- 能源转型 → 电网与储能技术;
- 地缘分化 → 本地制造与供应链安全。
“追风口的人被吹走,
建风车的人留下。”
六、法则五:全球分散但不过度分散
2020年代的市场已彻底全球化,
但风险也随之同步。
建议:
- 美股核心资产维持 50%-60%;
- 亚太与欧洲配置 30%;
- 新兴市场或主题基金 10%-15%。
不要盲目追求“全球覆盖”,
否则容易稀释收益与控制力。
“分散是防守,
不是逃避。”
七、法则六:拥抱ETF与被动投资
在波动时期,
主动管理的优势显著下降。
数据显示:
过去12个月内,
仅18%的主动基金跑赢指数。
被动投资(ETF)
以低成本、透明度高、流动性强著称,
是当前市场中最有效的长期工具。
“在风暴中,
被动比主动更聪明。”
八、法则七:时间是最强大的复利
巴菲特的秘诀从未改变——时间胜于技巧。
即便2025年的市场令人焦虑,
历史仍证明:
持有10年以上的多元化投资组合,
年化收益率平均仍在 7%-9%。
短期的不确定,
正是长期回报的来源。
“你无法预测风向,
但可以决定多久不离开甲板。”
九、结语:理性,是投资的最高形式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伟大的投资者不是先知,
而是耐心的现实主义者。”
在动荡的时代,
你无法控制市场,
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节奏。
“波动只是噪音,
复利才是信仰。”
📘 小结
- 七条法则:现金流、抗通胀、现金储备、趋势投资、适度分散、被动配置、长期持有;
- 不预测市场,而是适应市场;
- 关键不在于聪明,而在于克制与时间。
投资是一场马拉松,
而理性,是最后的赢家。
第十九篇 📈 全球市场
市场在咆哮,风险暗流仍在
股市回暖、AI概念重燃,投资人重新狂欢——但宏观环境与信用风险正积聚成下一场风暴的能量。
作者:Katherine Greifeld
一、热度回来了
2025年秋,美国股市再度狂飙。
标普500指数重回历史高位,
科技股与AI板块领涨。
投资人欢呼:“熊市已死!”
社交媒体上流传着新的口号——
“AI让一切不同。”
然而,市场的亢奋背后,
一系列被忽视的风险正在静静累积。
“投资者的笑声越响,
风险的声音就越轻。”
二、表面的繁荣
AI、半导体与云计算
成为推动指数上涨的三驾马车。
英伟达、微软、超微(AMD)
股价较年初上涨超 40%。
散户重新涌入市场,
期权交易量达到历史新高。
资金重返ETF,
美股基金在过去三个月吸金 2800亿美元,
创下后疫情时代最高纪录。
“仿佛2021年重演,只是换了主角。”
三、现实的裂缝
尽管市场看似繁荣,
宏观环境却暗藏不稳:
1️⃣ 长期利率居高不下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在 5% 附近,
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
2️⃣ 企业债务再膨胀
标普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债总额
较2020年增长 34%,
高收益债违约率攀升至 6.1%。
3️⃣ 消费者信贷疲软
信用卡逾期率创2009年以来新高,
零售销售放缓,家庭支出承压。
“这不是复苏,而是透支后的亢奋。”
四、AI热的幻觉
AI概念股被视为“第二次互联网革命”。
然而,多数AI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
投资人似乎忘了:
- 模型训练成本高昂;
- 算力供需紧张;
- 盈利路径模糊。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
AI产业链中 仅10%的公司
具备稳定盈利能力。
“AI能改变世界,
但未必能改变现金流。”
五、“风险转移”的幻觉
华尔街的复杂金融产品卷土重来。
结构化票据、私募债、信贷基金(Private Credit)
被包装成“安全替代品”,
大量涌入养老金与家族办公室投资组合。
但这些资产缺乏透明度、估值波动大。
当流动性收紧时,
它们可能成为新一轮系统性风险的引信。
“所有危机都始于‘看似安全’。”
六、全球市场的连锁反应
欧洲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日元贬值至 160兑1美元,
中国与东南亚市场承压出口疲软。
资本重新回流美国,
形成“美元虹吸效应”,
推高美债收益率,
又反过来抑制全球流动性。
“市场正在自我循环制造风险。”
七、机构的警告
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季度报告中指出:
“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正在从银行转向影子金融。”
高杠杆对冲基金与私募信贷平台
已成为未被监管的灰色地带。
瑞信事件的阴影尚未散去,
而市场的自信正在再次膨胀。
八、投资人的“盲点”
市场的另一风险在于——心理盲区。
在经历三年高通胀与加息周期后,
投资人过度渴望“回到正常”。
于是,他们主动忽略:
- 地缘政治紧张;
- 供应链风险;
- 美国债务上限问题。
“市场不是缺乏信息,
而是缺乏记忆。”
九、结语:狂欢的尾音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金融市场最危险的时刻,
从来不是下跌,
而是上升的那一刻。”
股市的咆哮并不代表安全,
它往往是恐惧被压抑的声音。
真正的投资智慧,
不在预测泡沫何时破裂,
而在识别自己何时失去警觉。
“当所有人都说风险消失,
那就是风险本身。”
📘 小结
- 市场表面繁荣掩盖高杠杆与信贷风险;
- AI热潮存在盈利幻觉;
- 投资者情绪与流动性正在制造新泡沫。
市场确实在咆哮,
但聪明的人,会在掌声中退场。
第二十篇 💼 金融深度专题
私募资本能否进入你的401(k)?
过去属于富豪与机构的“私募游戏”,正在试图敲开普通退休账户的大门。
作者:Heather Perlberg
一、退休账户的新野心
几十年来,美国的401(k)计划
一直是普通上班族最稳健的退休储蓄方式。
它的逻辑简单:
定期投资、分散配置、长期持有。
但如今,
华尔街正试图在这个“稳健堡垒”中加入新的玩家——
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
“私募想要更大的资金池,
而401(k)是全球最大的金矿。”
二、为什么私募想进来
截至2025年,美国退休账户总规模已达 39万亿美元,
其中401(k)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而传统私募基金的募资速度正在放缓:
- 高净值客户趋于饱和;
- 机构投资者开始压价;
- 市场竞争激烈、退出周期变长。
私募巨头如黑石(Blackstone)、凯雷(Carlyle)、阿波罗(Apollo)
纷纷将目光转向“普通投资者市场”。
“如果每位美国工薪族都能投1%,
那将是史上最大的资本革命。”
三、监管的“绿灯”
2020年,美国劳工部(DOL)首次表示:
允许在特定条件下,
401(k)计划中配置部分私募资产。
这为后续改革打开了闸门。
2024年,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放宽限制:
- 私募可通过多资产基金(multi-asset fund)间接进入;
- 投资上限通常不超过401(k)总额的 15%;
- 必须由合格的受托机构管理。
这意味着,
普通上班族的退休金,
或许很快能“间接参与华尔街的高收益游戏”。
四、机遇与陷阱并存
私募的支持者认为:
“传统401(k)太保守,
无法捕捉市场真正的成长红利。”
确实,
在过去二十年,
标普500指数年化回报约 8%,
而私募股权基金平均回报约 13%–15%。
但问题在于——
这些收益往往伴随极高的不透明性与流动性风险。
私募基金投资周期长达7至10年,
费用结构复杂(管理费+业绩提成),
普通投资人几乎无法提前退出。
“高收益永远不是免费的午餐,
尤其当它包裹在100页协议中。”
五、401(k)的结构冲突
401(k)的设计核心是“流动性与安全”。
它要求:
- 定期估值;
- 透明披露;
- 随时可调整资产比例。
而私募基金恰恰相反:
- 无公开市场价格;
- 估值周期长;
- 信息披露极少。
这让两者在制度上天然冲突。
哈佛商学院金融教授Victoria Ivashina指出:
“把非流动资产塞进高流动账户,
是结构性矛盾。”
六、华尔街的包装术
为解决这个问题,
金融机构推出了“私募包裹基金(PE Wrapper Fund)”:
它将多只私募基金打包成可交易单位,
以模拟共同基金的流动性。
黑石推出的“BX Retirement Growth Fund”
已在部分401(k)计划中试点;
凯雷与富达(Fidelity)也宣布合作产品。
这些基金往往采用“分层流动机制”:
允许投资者每季度有限赎回,
并通过二级市场平衡流动性压力。
“这就像把葡萄酒灌进汽水瓶,
味道可能不一样。”
七、风险的“教育鸿沟”
最大的问题不在产品,而在投资人。
普通401(k)持有人
对私募基金的理解极为有限。
他们习惯看净值、收益曲线与分红,
但无法评估长期锁定资产的真实波动。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警告:
“没有足够金融知识的投资者,
将成为复杂产品的牺牲品。”
八、收益的神话
尽管私募基金历史回报高,
但近年表现正趋于平庸。
PitchBook数据显示:
2022–2024年全球私募回报率
降至 9.4%,创十年新低。
而随着竞争加剧、退出困难、
私募回报曲线已逐步与公募市场趋同。
“私募不再神秘,
它只是昂贵的共同基金。”
九、结语:高收益的诱惑
《彭博商业周刊》在结尾写道:
“当华尔街盯上你的退休金,
请先问自己:你准备好当机构了吗?”
401(k)制度的核心是稳定与纪律,
而私募的核心是冒险与机会。
二者并非天然对立,
但融合的前提是透明、公平与教育。
“财富的真正增长,
不靠冒险,靠认知。”
📘 小结
- 私募资本正寻求进入401(k)体系;
- 监管放宽带来机遇,也埋下流动性风险;
- 投资教育与透明机制是关键。
你的退休金不该变成实验品,
除非你知道试验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