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节气大雪,冬至就在前面,太阳在天空的时间快要最短的极限,确定的是今天这里下了雪。雪花中混杂着雨滴,照旧的冬季,照旧的泥泞,照旧的小城故事继续。在寒冷的日子里,听到陈果老师的讲座,内心涌起一股暖流,想到了“和自己最近的人”这个话题。
从小受着父母的影响,父亲是一个孝子,虽然工作繁忙还总是在野外工地进行工程,可是每当奶奶想他了,父亲就克服一切阻力都要挤时间赶回来看看奶奶。我的爷爷奶奶最疼爱父亲这个最小的儿子,也没有白疼。在我的印象的里,父亲从来没有反驳过爷爷奶奶一句话,总是低着头静静的听两位老人的唠叨。母亲对父亲一辈子也是诸多方面的唠叨和牢骚,在父母的爱情中,就是一种明知道对方一大堆毛病和缺点,但也离不开谁的那种紧密了。记得母亲又几次要计划着与朋友到外地旅游,每想到让父亲一个人在家就不放心,于是打消了念头。现在仔细想想,记得父亲由于年龄大了,不在出工地就在单位大院上班后,爸爸妈妈就从没有分开超过2天的。每次妈妈都会讲一些爸爸最近的“不良”表现,我知道无论妈妈怎么说爸爸,其他人绝对不能说爸爸的不是的,包括我。在妈妈细数爸爸诸多问题,并力求整改这些问题的斗争史中,有一点妈妈对爸爸是高度肯定和认可的,那就是对我奶奶的孝顺。
可能父母的年纪大了,我活到了父母曾经的中年,父母活到了小时候我以为爷爷奶奶的老年,母亲也觉察到了这一点。现在与我讲起了当年奶奶的话题。妈妈说在她年轻时十分不理解奶奶为什么不希望孩子们远走高飞,总是唠叨着让孩子们就在内蒙古就在父母身边才好,那时我的奶奶七十多了,母亲不到四十岁;现在妈妈懂了,想念是可以压过一切。
和自己最近的人是谁?如果说自己与自己寸步不离、如影随形、生死相伴,这就要问一问了,生活在自己躯体里的这个灵魂,头颅中寄居的这个精神,是从何而来?那个深夜中一遍遍反观自己生活的“自己”,那个在自己做错了事情后深刻无情严厉批评自己的“自己”,那个在通过昼夜战斗完成一项工作而信心欢喜爆棚的“自己”,这些个“自己”从何而来?
是否记得襁褓之中那个粉嫩的自己吗?那时的自己没有清晰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精神,只有一个弱小的灵魂贴合在稚嫩的躯体里。那时的自己是没有“自己”的。“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据说是“婴儿开始学说话,第一次说出“我”这个字的时候,第一次用“我”做为主语开始陈述时。”
当“我”出现时,不,在“我”还未被表达出来之前许常时,我们就接受父母的呢喃和爱抚,是他们的一举一动、精心呵护、用心浇灌,逐渐把精神上的我再次产生。
与自己最近的人,既是那个含有着父母精神内容的自己,离自己最近的人既是自己又是培养自己的父母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