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疗愈群共读书目――《父母的语言》
第三个T,轮流谈话
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时候轮流参与谈话。
为什么轮流谈话很重要?难道我们平时不是轮流谈话吗?
因为呀,我们跟孩子平时基本上不是“谈话”而是“说教”,更没有“轮流”,通常是父母自己说,孩子只有听的份。
或者孩子都不想听了,已经显示不耐烦了,家长还在叨叨个不停。
那怎么做到轮流呢?
1,父母必须“共情关注”孩子的兴趣
2,然后跟孩子“充分交流”。
3,无论是父母发起的互动,还是父母正在回应孩子发起的互动,成功的关键都在于――父母必须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孩子成长中轮流谈话的几个阶段
1,学说话之前,婴儿就能跟父母进行流畅的交流。
他用啼哭告诉父母各种信息,如尿布湿了需要更换。
如果婴儿揉了揉眼睛,说明到点了,该睡了。
我们需要去解码婴儿提供的线索。
与婴儿的交流可能不是我们熟悉的模式,但在这样一来一往的互动中,婴儿的智力不仅得到了开发,还建立了跟父母的依恋情结。
2,随着孩子慢慢学会走路,婴儿时期习惯使用的表情和手势已经过时了,孩子开口说话了。
这时候他说的是自创的词语,或者发音不完整的,偶尔才说一些父母可以理解的词语。
但父母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语言信号,好好的回应后,再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在这个阶段,父母能否做到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3,注意,新手父母常常喜欢没话找话,也许他们要过很久才能慢慢形成“回应”孩子的意识。
为什么“回应”尤为重要?
因为它能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话语。
如果父母没能好好的回应,那么亲子之间的交流可能就此中断。
如果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时间来想想回应的词语,那么“轮流谈话”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分享一个小窍门
轮流谈话中,什么样的词语有助于开发孩子智力?
1,这是什么?球的颜色是什么?牛怎么叫?
“什么”这一类的疑问句,对谈话的轮替和孩子词汇的积累,没什么益处。
因为问题的答案,孩子都知道,他们只需要在回答的时候搜索脑海里那个熟悉的单词就可以了。
(当然,并不是不让说,生活中还可以继续跟孩子说,但是我们要知道对于开发智力的益处不大。)
2,需要回答“是”或者“否”的封闭式问题,对于交流的开展,也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简单的问答中,孩子是学不到新东西的。
(这都是作者的意见,但我觉得并非如此。和上一条一样,其实孩子也很喜欢类似的互动。只是我们要拓宽跟孩子的互动类型,不要把这两种类型当做跟孩子交流的主要方式就可以。)
3,“怎么办”和“为什么”
发起或者展开一个话题,是小朋友的拿手好戏。
家长只需要将“怎么办”和“为什么”抛给孩子,就足以让他们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
最后孩子会抛出一连串的话语、想法和鬼主意来当做问题的回应。
他们绝不会以点头或伸手指的方式来回应家长的问题。
所以开放式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最终孩子学会逐渐如何独立的解决问题
婴儿没有奶吃,大人总会找一些替代的营养品。
那什么样的营养品能充分滋养人类大脑的潜能呢?
(这不就是心理营养五朵金花嘛)
答案很简单,就是良好的早教语言环境――父母的温暖话语和回应。
分享阅读
从宝宝出生起,父母就跟他交流,其实为宝宝打下了良好的沟通基础。
同理,如果宝宝出生时就听到父母的读书声,这不仅能提前培养他的读写能力,还能让它滋生对阅读的兴趣。
不得不提醒我们的父母,阅读和交流一样的重要。
父母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给孩子阅读的量,都对他们日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甚至人生方向有重大影响。
阅读之于孩子的重要性,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2014年,美国儿科协会宣称孩子们一出生,父母们就该给他们读书了。
目前有大量的科学依据支撑着这个论断。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一开始就给孩子读书,等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相较于同龄人,他们的词汇量会更大,数学能力也更出色。
还有研究表明,本身就爱阅读的父母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孩子也因此会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未来可能比他的父母还要热爱阅读。
尽管很多父母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很多参与团队项目的父母起先并不赞同给孩子读书,他们的理由如下:
我儿子坐不住的。
我女儿老想自己拿书看。
我还没读完一页,女儿就像翻页了。
儿子总是打断我,老说一些书里的情节。
对于妈妈们的苦恼,我们表示理解。
在他们心中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这样的:
孩子安安静静坐着,专心的听妈妈读书。
其实这样的阅读模式恰恰没有任何意义。
妈妈们必须注意,当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分心时,正好是采取共情关注的最佳时机。
今天先分享这些,明天再继续分享,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分心的时候,我们如何共情关注?
大家也可以先来讨论一下。
明天我们再跟书上核对。
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