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参加了一场毕业班孩子的谢师宴。十五六岁的年华,孩子们如同初绽的蓓蕾,集日月星辉,闪闪发光。家长们也热切激动。会场气氛温馨又动人。
临告别时,却被一位妈妈拉住了:“严老师,谢谢你!毕业了,我儿子说再也听不到老师点他的名读课文了,好遗憾!”我莞尔,孩子是班级的“小小播音员”,音色悦耳,普通话非常标准,且情感拿捏得当,课堂听他读书,常有《新闻联播》的现场感。不知哪一天,我在课堂上由衷地赞叹了这个大男孩的朗读水平,全班同学也深有同感。于是,他更积极地去挑战了班级活动主持,校园活动主持,且“播音主持”的天赋越发显眼。中考也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记得毕业典礼那天,他两眼发光,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严老师,我以后就想在播音主持这方面发展!”
回过神来,孩子妈妈拉着我的手,依然满是感激:“谢谢严老师,你对他的鼓励太重要了,平时他常在家说,今天读书被严老师表扬了,昨天作文严老师说我进步了……”言罢非要拉着儿子和我一起合影,185的大男孩,越发自信了,风度翩翩。手机记录了这珍贵一刻,我对他竖起大拇指依然笑着告诉他:“以后,你会更棒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夏日晚风轻轻浮动。心中油然而生一丝幸福。老师的小幸福小快乐,无非就是看到孩子们越发优秀,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而这份幸福感,来之不易。因为成长是一件既美好又残酷的事情,稍有不慎,会陷入沼泽,误入歧途,甚至迷失自我。而我们老师要做的,更多的时候,是给他一个有力的支撑,真诚地激励,用一束明亮的光刺破成长的黑暗。
二
所谓“师者父母心”,老师也好,父母也罢,都真诚地希望孩子们更好地成长。但遗憾的是,从教以来,看到太多不具备“见好能力”的父母,他们用殷切的期待,浓烈的守望,焦虑的责问,甚至恼羞成怒的情绪“爱”着自己的孩子。在一切“南辕北辙”之后,还要痛苦而疑惑地追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犹记得刚毕业的那个男孩,从初一到初三,眼看着他从蓬勃旺盛变得萎靡不振。通过多方面观察,确认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记得那个春天的下午,和他的父母聊了很久,通过案例列举,亲子对话,理论引导,父亲终于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误区:粗暴的批评打压式教育让孩子丧失自信;冷漠的赌气式惩罚让孩子陷入冰窖,心灰意冷甚至变得麻木……说到痛处,孩子母亲也无语凝噎。原来,这位自己觉得很爱妻子,很爱儿子的大男人,用错误的方式在表达着所谓的“爱”,身边最近的人却被推得最远,最在乎的人却伤得最深。
家庭教育系列丛书《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有一篇文章发人深省《“马太效应”下的差生》。因为家长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期待值,亲手将本来还算优秀的孩子一步步推向差生的边缘。实在令人心痛不已。
还好,这位父亲决心改变!他立即着手购买了家庭教育指导用书,并认真读,认真反思。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向“木讷冷酷”的他,居然写了一封温情的信让我转交给孩子,还不时送些点心给亲爱的儿子。我笑着在班上大声地说:“xxx,你爸爸多爱你啊!又送吃的来了!”班上小孩子一哄而上,羡慕万分。我终于看到,他的久违的笑容。除此之外,“温柔而坚定”的教育态度,“见好的能力”,家长也在不断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的中考中,这孩子居然进步很大,原来40几分的功课一跃而为70几分!更可贵的是,精气神回来了!笑容自信回来了!我仿佛能看到,他的成长会更迅速,家庭会更和谐美满!
三
所有的修炼都要回到自身。
昨天在读王君老师工作室的文章时,有一段话深深印在脑海:“当我们抱怨升学压力好大,考试评比让人心烦,其实我们应该想,考试评比有什么不好,起码还能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评比更让你我难以琢磨;当我们沮丧公开课没上好,论文没能发表,其实我们应该想,不要事事都对自己那么苛刻,在轻松的状态下,尽力去做就是最好;当我们郁闷工作中出现的委屈和不平,其实我们应该想,这点不平算什么哦,这都是生活的常态,被委屈撑大的胸怀才更宽广……”读之叹之,真得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说的“要榨出自己皮袍下藏着的小来”。
“小”源于自私和无知,狭隘和消极……诸多负能量常常像无形的利爪锁住命运的咽喉。于是,工作十年了,依然会牢骚,抱怨,各种不满。现在提起真觉得羞愧不已。“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当我们真正拥有了“见好的能力”,才能登高望远,不再被一地鸡毛影响心境,而能拨云见日,领略别样的风景。
特别爱林清玄的那句话:“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既然本性如此清明,又何必迷失于污秽与不堪,丢弃那么多的“好”呢?
之前曾读过一位作家写《见好的能力》,她说,见好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诚然,爱的能力非常之重要,但想要真正拥有“见好的能力”,也许还要有智慧的头脑,和博大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