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38年孔德开创了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都走得不是非常稳健,有一段时间迷茫于自己的道路的独特性,另一段时间纠结于自我的方法论,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在批判既往的理论。
作为一个比马克思小二十岁的新兴学科,更曾经经历过被中国社会运动压制几十年的学科,其自身的成长非常坎坷。曾游离于哲学,自然科学,历史学,心理学之间,苦无路径实证,苦苦挣扎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贡献。
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社会动态,会否认社会静态。而部分专家看到了唯实的社会就忽视了唯名的现实。这一切都是和“相对与绝对的”悖论有关。凡绝对的必是错误的。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既有人也有组织,社会,既有主观,也有客观,既有前进也有倒退,既有…也有…,它的维度不是一维的,应该是十维甚至更多,越把它想象的简单,越容易出现谬误。
尤其是看到符号互动论(社会组织,制度,结构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人是主观能动的)与结构功能论(个人行为是组织.制度.结构制约下的必然产物,人是被动者)时,我突然醒悟:这多像有机化学中的平衡状态。反应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
1,驱动反应将向一个方向走的因素就是实验条件。条件不同,反应方向就不同。
2,社会是复杂的,任何只强调一种理论的都注定是错误的。
3,我似乎找到了一个论文研究的角度。我要把所有社会学理论梳理一遍,如果哪个理论只有一个方向,那么可能它的反方向还有一个巨大的未知空间可以开发。一旦揭开这层面纱,一个世界的面目将柳暗花明。
这算不算投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