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昆区艺术家俞振飞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为昆区传承做出贡献的老艺术家,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西楼第一展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7月16日~8月31日),通过实物、图片的形式阐述这位老艺术家对昆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俞振飞(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名远威,字振飞,原籍松江娄县,生于苏州,二十世纪杰出的京昆大师,自幼常年随父亲江南曲圣俞粟庐(1847年~1930年)习昆曲唱念,工小生,独得清代叶唐唱口真传,又系统学习昆剧小生身段表演,兼习京剧小生。三十年代成为职业京剧演员,先后与陈砚秋、梅兰芳等京剧大师长期合作,与姜妙香、叶盛兰两位京剧名小生并驾齐驱。
俞振飞在他长达七十年的京昆演剧生涯中,形成了富于书卷气的风格,世称“俞派”,他的舞台表演儒雅俊逸,尤以巾生、冠生见长。
俞振飞1957年起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识才与人,推陈出新,与师生们一起合作、整理众多昆区剧目,并时常登台示范演出,录制音像。
一、昆曲介绍
昆曲又名昆腔,水磨调,这是指声腔的音乐形成而言,如果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剧种,就该把表演、舞台美术包含在内。
昆曲源流
昆曲形成于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太仓、昆山一带,兴盛于以苏州为中心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并远播扬州、北京及全国及艺术格调童话其它地区。
昆曲初为依照文字格律和音韵规则为南北曲,不同于民间自发形成的戏曲声腔,其规范在16世纪中叶由魏良辅等确立,始称“磨调”,因在昆山县境(明时太仓属昆山),乃有“昆曲”之名,因其定律排腔与南北曲文辞相近,故为文人所欣赏,文人家中演剧,亦用昆曲演唱以南北曲为主干的传奇剧本,昆曲由此成为梨园正声,其音的规范及艺术格调为近代诸多戏曲、曲艺借鉴,尤以京剧受昆曲影响最深。
明代演剧,以厅堂家班形式为主,例如明代潘允端著“日华堂日记”记录家中演剧的情况,为有关明代昆剧家班演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二、度曲沪滨
1920年,上海实业巨子穆藕初为习昆曲,专程赴苏州拜访俞粟庐,俞粟庐以年事已高,命俞振飞代授,俞振飞遂陪穆到沪,在穆氏的单位里任文书,穆更以俞粟庐为号召,成立“粟社”,俞振飞与曲界名宿徐凌云任曲务主任,并为诸多曲友授曲,比如项馨吾、翁端午等,均得俞振飞实授,自此,昆曲的重心由苏州转移至上海。
三、同台献艺
1948年底至1949年初,黄金大戏院特邀马连良、张君秋、俞振飞三位主角赴香港演出彩色京剧电影<玉堂春>,是俞振飞最早的影像资料。
四、振兴昆曲
1978年,上海昆剧团成立,俞振飞任首任团长,他年届八十,仍经常讲学示范演出,足迹遍及北京、西安、成都、重庆,扩大了昆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