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云台,山黛水碧,我诧异于这中原腹地、印象之中“煤烟”的所在,竟洞藏着这般万千的景致——不仅有北国的雄壮,亦有江南的灵秀,甚至还有一丝大漠孤烟的味道。
茱萸峰上人头济济,想必人人心中都是吟诵着王维当年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而来。
我想象着当年王维怀揣孤独与思乡之情登上峰顶,遥望着故乡的方向长叹,那份对故乡的思念我们已远不能体味,但那千年来的记忆指引着大家来找寻那份曾经的诗意。
我们同行的人中,共有十人未能到达山顶。下得山来,小陈笑道:“我们这一行是‘遍插茱萸少十人’!”
但我想,他们一定是身虽未至心已至,因为他们一定曾在山下或山腰向峰顶投来过注视的目光,那目光一定穿越层峦,直达山顶。
峰腰有“药王洞”,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不知王维当年途经于此,是否曾驻足回望,想像百余年前的药王是否如自己一样思念故里?
乘坐景区旅游大巴车前往红石峡谷时,脑海里始终跳跃着的诗句是:“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路上放眼望去,有粉的桃花,黄的迎春,紫的地丁,红的杜鹃,山花烂漫与青山绿水构成的美丽画卷一直在大巴车外延展,冲击我们的视线。
峡谷中路狭人多,再一次“人头挤挤”。行进在一个山洞中时,一个父亲将孩子举过头顶,让他的小手摸一摸头顶的红石,小孩子稚嫩的一声“凉”,不禁让人想起余秋雨先生的感触:不知他小小的温软的手触摸着坚硬而又冰凉的岩石,可否知那是生命在触摸历史?那是生命在叩问自然?
半道中,忽听洞中轰隆巨响,感觉脚下如闷雷轰响,我心生诧异,四处寻找声音的来源,未果。
彼时我并不知那便是洞外飞瀑直下的巨响。
待出得洞来,天地一片明朗。仰起头来,只见一截山川横在面前,股股水流在飞奔而下!那磅礴气势,如脱缰之烈马,奔腾翻滚,声震数里。水流的下端宛如飞花溅玉,纷纷扬扬,洒入墨绿色的水潭。想象当年诗仙李白是否在庐山与我们看到同样的景观,有同样的惊奇,而在他惊奇下的是千年绝唱,我们唯有拼命感叹!
这高山峡谷中,大小不一、高低不一的飞瀑如云,或飞流直下,或缓缓流淌,或点点滴水,在或高或低的山崖间、山涧里、山脚下,真的是“这儿一个溪涧,那儿一个瀑布,贴着山石幽幽地流,欢欢地溅”,滋润着大山,和大山里的生灵。
像我这样常住在海边的人,见到更多的是平静温顺的海水,深邃宁静;偶尔去看涨潮时的大海,也只是感觉它的汹涌,远无这里飞奔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磅礴。
看惯了温顺的海水,再见识水之如此魅力,我忽然觉得这里的水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味道,这味道里蕴含着的激情澎湃,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在舞蹈。
在猕猴谷,有小猕猴表演,它们投篮球、跳舞、推小车,特别好玩。但女儿的一句“小猴子真可怜”却让我心生感触,面对青山绿水美妙的大自然,小猴子却被逼着做各种表演。小猴子与我们一样,在如此美丽的大山里,它们一定渴望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生活。
想起探访竹林七贤隐居地时,导游用一句经典的话对大家说:其实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因为那里可以找寻到灵魂和精神栖息的地方,哪怕只是片刻或暂时,那一刻即是永久。
哪怕,明早,我们又要启程,重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