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眩晕,估计每个人都经历过,因为这个头晕,我们还诞生了一个词叫做“我晕”,可见眩晕这个症状是很多么常见的。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也就是说每20个就诊的患者就有一例患有眩晕。眩晕症西医不容易明确病因,因而治疗效果欠佳,中医通过四诊合参,找到眩晕背后的病机,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中医经方大家倪海厦治疗眩晕的经方大总结。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因为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的错觉。从而将眩晕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指的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头晕,而假性眩晕呢是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中毒等,假性眩晕的患者只是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的转动感。
眩晕作为一个内科疾病或者耳鼻喉科的疾病,虽然症状是非常明显,也很容易诊断出就是眩晕,但现代医学想要确定眩晕的病因却非常地麻烦,需要做很多的检查,来排除系统性的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等等。眩晕不仅需要进行耳科的检查、眼睛的检查、神经系统的检查,还有内科相关的检查以及影像、血液、生化等等检查,即便如此,仍然有相当多的眩晕患者在西医院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病因。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则相对简单,诊断也不需要借助那么多检查仪器,只需通过中医四诊,就能够找到眩晕背后的病因,从而标本兼治。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眩晕的呢?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将眩晕说得很清楚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弦,皆属于肝。”指出眩晕的病因在肝。原因是因为眩晕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或者突然晕倒,或者是站立不稳等等,这跟自然界的风邪的致病特点接近,而肝主风,所以《内经》的病机十九条将眩晕的病因归为肝。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挥,出现诸如“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说法,为我们诊断眩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倪海厦对眩晕症有独到的认识,他说人体的胸膈以上就像一个天秤,天秤的两边就是人的双耳,天秤的底座就是人的胸膈,一个天秤想要保持平衡,最重要的是底座一定是水平的,如果底座出现了问题,比如胸膈有水气,就影响了天秤的平衡,人就会产生眩晕。所以,倪海厦治疗眩晕多从“治水”入手。倪海厦常用的经方有以下六个:
一、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化饮的功能,倪海厦用于中膈有水而造成的眩晕,这个水是冷水,不能被人体利用,属于废水,这个就是倪师所说的天秤的底座出现问题的情况。患者表现为在站起或坐下等改变身形时,晕眩的症状会特别严重,此时,因为胸膈有水,改变体位时,这个水会来回晃动,造成天秤的底座不稳,人就会产生眩晕的感觉,倪师治疗这种眩晕用的就是此方。
二、真武汤:由茯苓、白芍、生姜、白术、炮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壮肾阳之功,如果患者是属于寒湿体质的人,脉比较细小而迟,同时口又不渴,而且胃口不好,脚冷而且无力,这时就可以考虑用真武汤来治疗。
三、小建中汤: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患者眩晕,症见脸色苍白、身体虚弱,并且伴四肢无力者,此种情况,倪师就会用到小建中汤来补虚劳而治疗。
四、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组成,具有化气解表、利水逐饮的功效,如果患者是眩晕伴见口渴、小便不利甚至呕吐时,倪海厦就会用到五苓散,通过去全身的水来治疗晕眩。
五、泽泻汤:由泽泻、白术组成,二者剂量比例为5:2,具有补脾制水的功效,这个方子倪师常用于晕眩时出现眼前发黑,就是所谓的“冒眩”这种情况,这代表心下有支饮,心下指的是胃脘部,这是来自脾脏里的积水,这时使用的经方是泽泻汤。
六、葵子茯苓散:由冬葵子、茯苓组成,具有通利水道、消水除肿的功效,这个方子用于比较特殊的晕眩,当孕妇水气堵到全身,出现水肿而且小便难的时候,倪师会用此方。
以上就是倪海厦治疗眩晕常用的六个经方,可见倪师治疗眩晕多是从“治水”入手的,其实所谓的“无虚不作眩”,其核心病机仍然是体内的水气占据了气血的位置,导致气血相对不足,而“治水”属于“祛邪”,“邪去则正安”,通过祛水气,人体的气血会回复,则“虚证”得治,眩晕得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水”的方子需要在患者正气尚足的情况下使用,否则需要在辩证的基础上加减使用才好。
好了朋友们,本期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你还知道哪些治疗眩晕有效的经方,可以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