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我国著名导演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其“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感染了无数观众,二十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丰富的视听语言:意蕴深远、宁静致远的电影画面
品《城市旧事》如品江南碧螺春,叫人心境清澈,沉醉不已。影片通过一幕幕富于生活化的画面展现了旧京城的空肃古雅。午后噪耳的蝉鸣声,白发老翁垂头含胸,昏昏欲睡;冬日酸红的残留中,孩子们嬉戏玩耍,轻松悠畅;胡同中的骆驼,野外凄凉悠长的吆喝和伴着一脉井水流过的略吱作响的水车;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环境背景,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导演贻弓就曾对《城市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混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叫子凋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旋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为了渲染这一诗化的人文氛围,营造出全片的“岁月流逝感”,影片多采取景物的重复与变化来达成。如在叙述秀贞的故事时,“井窝于”这一场景就出现了七次,而每次均有所变化。这样,通过这一场景的呈现就不仅极好的渲染了氛围,同时作为一个叙述元素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比如第一个故事在西厢房的四场戏导演特意把四场戏的时间分别安排在白天、夕阳下、黄昏。雨夜。这样,场景的重复又极富层次感和寓意,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最终走向。
影片不仅加强对静态场景的重复展现,在动态的画面语言上也多采用艺术重复。如“井窝子”井台打水就一共出现了四次,在街头纷杂的叫卖声中,在由远及近的颇具历史深溯感的驼铃声中,打水这一象征着旧京城文化的动态重复便显得韵味十足,“世事沧桑感”蕴藏在井水的涓涓细流中缓缓流出。又如“学堂放学”也出现了四次,在四次的重复强化中,突显的是影片对历史的回味和珍饮品,对童真童趣的回味和珍视,造就出影片的“往事追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