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曾以“煤海”之名托举中国工业脊梁,如今却站在时代潮头面临一场深刻蜕变。通过学习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新闻,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真正迈出转型发展的新步伐,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能空谈宏观蓝图,根据文章所言及自身所感悟总结,我认为如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山西篇章,有以下几点重大变革方向。
首先,要发掘自身文化底蕴,点亮文化宝藏。山西坐拥众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遗存冠绝华夏,晋商精神、古建技艺、彩塑壁画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超级文化IP。除此以外,山西还是近代抗战的主战场之一,有着众多红色文化遗产。然而,这些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现在应逐渐激活文物遗产生命力,进行创意赋能与沉浸式体验。在全省遴选一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较强开发潜力但尚未形成规模化效益的古建筑群、红色革命遗址及纪念馆,运用现代科技和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大力扶持基于山西文化IP的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各行业深入挖掘古建构件、壁画纹饰、戏曲元素、晋商精神和抗战精神等,开发兼具艺术性、实用性和山西特色的文创产品、伴手礼,打造独属于山西的文化品牌。
通过以深厚文化底蕴为根基,以创意设计和科技应用为翅膀,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文化消费和经济价值。其不仅直接带动文旅产业升级和消费增长,也能提升山西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更能为广大青少年不断认清自身时代重任,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山西经济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要坚持转型综改战略使命,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山西肩负党中央赋予的转型综改试验区重大战略任务,必须统一思想,保持定力,有序推进。一方面要推动能源产业革命性升级。在坚决保障国家电煤供应的前提下,推动煤炭产业摆脱低端路径,实现由初级燃料向高价值材料、产品的跃升。同时配套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高水平构建多元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另一方面要激发产业发展整体动能。应着力振兴传统制造业,把握市场、强化创新,焕发新活力。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科学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优势,打造体现山西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后,要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夯实转型发展根基。所谓行稳方能致远,安全稳定是转型发展的前提保障,必须扎实做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工作,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服务,兜牢兜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同时保证治理效能,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打击犯罪,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此外,要注重生态安全,一体化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加强防沙治沙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狠抓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严守生态安全红线。时刻谨记生产安全是底线,必须压实责任、严格监管、深入排查,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并针对主汛期实际,周密部署防汛抗洪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转型之路,道阻且长却充满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讲话为山西推进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我们要牢记嘱托,锐意改革,攻坚克难。相信通过不断在这黄土地上进行深刻变革,不仅能改写山西的未来,更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独特而宝贵的山西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