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心视界社工中心的心理课堂,接近临盆的2胎妈妈带着孩子来听课,真的很让人感动,这可能就是心理课堂进社区方便的地方。
每次去社区讲课,看到家长们愿意把生活中的困扰拿出来讲,同时把所学的用到生活中去,是一群诚实于心的人聚集在一起探讨。
这一周的主题是我们能从与孩子的冲突中了解到什么,先让大家把平时在生活中孩子互动的时候的一些冲突困扰列出来。从大家所关注的,所困扰的问题出发,更能够贴合到大家的需要,也更愿意让自己参与进来。形成这样的一个学习团体,而不只是说,更多的是示范,这和我们在生活中做父母也是一样。是示范给大家看,而不是讲给大家听。
从大家所提的问题来看,有2胎孩子因为表扬另一个,没有表扬自己而生气,晚上睡觉要分别陪几个孩子,家长自己很累,而且费力不讨好,不知道怎么办?
我们都习惯于在是非对错里,很容易在表扬一个孩子的时候,另一个孩子感觉到不重要。我们很容易证明说,你这么大了能做到是应该的,或者是说你也要表扬,可是孩子还是不满意,因为这样孩子并不觉得自己重要了。
当我们放下那些是非对错,照顾好自己的无力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的是一个不开心,需要被关注的孩子。
在演练的过程中,是真正的照顾好了自己的感觉,让自己安下来。不那么急于的去证明自己做的是对的,只是去看到这个孩子不开心了,让你感到不开心,真的很抱歉。并不是在事情层面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和孩子在感受层面的在一起,真正看见孩子这个人的感受,在感受层面共情,孩子就安下来了。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技巧。是自己的心真的到了的时候就愿意去做的。,而且是放下那个结果。
还有一个问题是,爷爷奶奶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爷爷溺爱孙女,奶奶害怕放纵,影响了孩子的视力。
而照顾好自己的心,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做示范,不断的滋养到孩子,比指责抱怨爷爷有效得多。只要我们想要让爷爷改变,就会陷入到一种权力斗争中。而孩子在看到我们家长在争吵的时候,其实是很不开心的,会有很多的内疚感同时因为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内疚感,反而做出更偏激的事情,这是我们内心的一条运作的规律,心理动力。
有晚上12:00孩子不睡觉,妈妈越着急,孩子越不睡,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妈妈越担心孩子太晚岁影响健康,而我们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焦虑的时候,也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了,孩子更加睡不着。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其实当孩子这么晚不睡的时候。自己也会有很多的无力感。我们不是对这个感觉起反应,而是能照顾好这个无力的感觉, 也能够真正看到那个并不开心的孩子。和孩子诚实的表达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对自己的情绪负全责,孩子触碰到了妈妈的脆弱,她的心也会安下起来。心安了,也就睡着了。
有孩子读高一了,嫌学校的进度太慢,想自学,结果又没有持续的跟上进度,妈妈很焦虑。
这里看上去是一个孩子学习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孩子在学校里面过得并不是很开心。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总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去解决问题,只要那个制造问题的情绪根源没有被觉察到。孩子就会不断的创造问题,所以其实问题他只是一个线索,一个信号。
在和孩子妈妈演绎的过程中。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跟妈妈互动,第1种是当我没有照顾好自己的焦虑的时候。一个劲的在那里解释,一个劲的想要证明自己是个很尽职的妈妈。
孩子更加烦恼,更加烦躁,更加不开心,更加失望了。
那当我演绎一个带着觉察的妈妈,先照顾好内心的焦虑和恐惧,真正的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对妈妈的一顿指责,抱怨,嫌妈妈太慢的时候。不是急于去证明自己已经尽力了,而是看到这个孩子,他其实在那一刻是多么的希望妈妈的出现。这一刻他是多么的无力。
当我能够看到这个孩子下面的这个无力,无助的时候。关心的就是这个孩子这个人的感受,而不是在事情层面去弄个是非对错。不断的证明,解释。
事情真的不重要,赢了道理,输了感情。
如果只是真正的去关注这个孩子,关注这个人的话。诚实的表达自己的脆弱。表达脆弱不是让孩子来听我的哦,就是去觉知到其实我的内心是真的有一份心碎的痛。
当我和孩子有心与心的连接的时候,孩子的心也安下来了,当时看到这位妈妈眼泪都出来了,我自己也是酸酸的。
真的是发现没有爱去不了的地方,照顾好自己的心比处理好那个问题重要得多。
透过跟孩子相处时的冲突,看到自己习惯性的模式。同时透过暂停一下,把注意力收回来,诚实的去表达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同时对自己的情绪负起全责的时候。那个冲突,也因为不舒服的感觉流动,问题也自动消失了。
假设我因为孩子的某个行为我不高兴了,然后我像以前一样过度的反应了,我们可以不断的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觉察,不断的审视,看看我的行为是如何在助长着我们自己的问题继续循环。
当然现实一点来讲,做父母的成长真的不会是几个小时,几天,不是几个月就发生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如果要让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成为孩子正向的,有持续性的,有一致性的行为的示范,一个榜样。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