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冰雪译文】
季孙氏去祭拜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救正他吗?”冉有说:“不行耶,我劝不住。”孔子说:“唉呀!难道泰山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在先古时代,巍峨雄伟的崇山峻岭被中华先民们信仰居住着神灵,比如山神,掌控一方祸福,后来五岳脱颖而出,而泰山更成了五岳独尊。再后来,泰山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而之后嘛,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武则天称后时期曾去过,还在路上和大臣们摆下石头流水赛诗宴。
春秋末期政治制度日益瓦解,社会乱象弊病丛生,各种矛盾愈加尖锐,周王朝已成花架子傀儡政权,虽然表面上花团锦簇,但实际上已千疮百孔,颓势已成。礼坏乐崩,君臣僭越,此时鲁国国君的大权已旁落在季氏家族。本章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一下。
一.
“旅”,记载说——在古代本义指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在“周礼”中,则以“旅”用作祭祀名称,凡国有凶事,则以“旅”祭上帝或四方山川,意为求救于天地神灵。“旅”祭泰山本来是国君的事,现在季氏“旅”祭泰山,实属僭越违礼事,所以孔子希望徒弟冉有劝阻季氏别去,因为当时冉有在为季氏作大总管。
二.
“冉有”,姓冉名求,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比孔子小29岁。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不过孔子曾批评他为季氏揽财骂他“非吾徒也!你们可群起而攻之”!但冉有还是非常爱自己的老师,公元前484年率鲁兵战胜了入侵对手齐军,并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周游列国14年的老师孔子。
三.
“林放”,据史书记载是殷代忠臣比干的后裔。春秋时期鲁国人,一生致力于礼的研究,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曾向孔子请教问“礼之本 ”的终极含义,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好问题,回答他礼之本在人心。礼的基础原本在于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平衡和谐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移风化俗,民情惠畅,构建良好风气、风尚、风俗、风习。礼是一整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体系,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建构。
在本篇3.4章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愤慨连学子志士林放尚能知礼,难道泰山神灵还不如林放?焉能接受非礼之祭!“非其鬼而祭之”,季氏谄媚神祇以拜祈福、求护佑的作法有用吗?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劝勉人们要有高尚的道德、丰厚的涵养和良好的操行,《中庸》也说“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善心萌动,往往在最隐微处,虽人心幽微,但神灵无息,何需自欺他欺!曾子曾讲“吾一日三省吾身”,其实这个“三省”也是在讲内观、内省,叩问初心,溯本穷源。若能做到《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人正直坦荡,君子不惑不忧不惧,不作坏事,又何须心神不宁求神灵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