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跟一个高中同学聊天,我说,为什么我待人友善,大家也觉得我很好相处,但是朋友却那么少?
他说因为距离感。回想起我们高三整整一年好像都没说过话,唯一的一次交集还是,有次他写了一篇高分作文,我借阅了一下。
当时语文成绩第一的一直是我,所以我只是出于好奇,扫了一眼。可能是年少轻狂,当时他那种咬文嚼字,诗句频出的文字风格我并不喜欢。
但是出于礼貌,还给他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笑着说,写的很好。
后来机缘巧合,我们又考进了一个大学,关系日渐熟稔。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他忍不住说,如果不了解你,真的不愿意跟你交朋友。
“我明明看到你看都没看那篇文章,你却告诉我写的很好,给人感觉很虚伪。”
谁都不愿意跟一个不真实的人交朋友。这是合理的。只是有时候我觉得实话实说,太伤人了。
大学的时候,我挺不喜欢我一个室友的,她很喜欢在背后嚼舌根,又比较自私。自己每晚九点睡觉,就要寝室的每一个人配合她的作息时间,不然就会生闷气,甩脸子给大家看。
而另一个室友就偏偏不配合她,该干嘛的干嘛,甚至有点故意气她的意思,在大晚上看恐怖片。
这时候,该站在哪一边呢,对于我这种中庸的人,做这种选择就会很痛苦。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所谓朋友就是阶段性的陪伴,我已经习惯,独善其身地做好自己的事,不伤害他人。
如果选择和第一个室友对抗,我会想到她是单亲家庭,多一分理解;如果选择和第二个室友对抗,我觉得她一点也不错,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也算是解气。
但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我大概又成了一个害怕惹事的老好人了吧。到了工作中,这种性格的好坏就会被放大的愈发明显。
优势是能专注做一些事情,不被是非所打扰,劣势是,不会争锋相对,有的时候会隐忍吃亏。
至于交到真心朋友,随着年龄增长,概率也就越来越低了。因为对于同理心太强的人来说,人际交往真的是伤筋动骨的难事啊。
所以不知不觉就做到了自爱、礼貌且疏离,你跟我说话,我就热情回应,你不跟我打招呼,那我也当作视而不见。
虽然这样的方式,让人看上去高冷不好接近,也失去了快速交心,与人打成一片的能力。但内心却收获了一片宁静。
就像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孤独,并不是孤僻,也不是寂寞,而是一个人所拥有的高贵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