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
这是一张苍老的脸,鹅蛋脸上布满褶皱细纹,银丝短发衬托老人噙泪动情的眼,愈发让人心生莫名的酸楚,薄皮无肉的左手遮住欲说难掩的嘴,右手纠紧离心脏最近的左心房,仿佛有无尽欲说的故事难以启齿,内心深受煎熬痛苦,我在人群中望着这幅画久久定在原地,无法动弹。
这是一幅人物写真油画,细腻的笔触勾勒每一处细节,笔触所达绽放或靓丽或深沉的颜色,远远望去宛如真人照片欲讲述难忘且深的故事,这是李自健在星云大师鼓励下闭关五百个日夜的佳画,命名为:“南京大屠杀唯一目击者——讲述当年暴行。”
不久前在李自健美术馆中寻觅到了这一幅,这一幅便是挂在赫赫有名《南京大屠杀》历史油画中的最右边,当所有人挤在中间感叹尸体堆山震撼心灵的《南京大屠杀》时,我意外的被这幅无名的老人打动,内心仿佛被电流般触动,浑身情不自禁颤栗起来,比起直接勾勒残忍光景冲击五感的油画不同,这一幅细腻深沉好似一股泉水涓涓流进心底,冲破最后一丝防线,好似要冲破隐忍的外表放声呐喊,呐喊亲眼目睹的可怕,幸存下来苦受煎熬的恐惧,死者已矣,生者痛惜,若是让生者再次回忆那不堪的往事,便是极度挣扎煎熬,就是这样矛盾交织的细腻情绪在一笔一画中慢慢勾勒,逐渐成型。
在我眼里,这不是一幅画,而是一段记忆。
小学四年级,某日的下午,阳光和煦,教务处的卫生老师拿着一张DVD走进教室,那是个瘦高精明的中年女人,说话声无限沙哑仿佛是好听的小提琴,她没说一句话直径播放了这张光碟。卫生课不上了改成看电视,我们很是兴奋,所有人齐刷刷的看向左上角,电视屏幕里开篇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南京大屠杀。随后便是咔嚓的黑白花点,没几秒画质清晰起来,黑白画面里身着黄皮日军服的士兵在简陋不堪村里扫荡,所有人面如灰土四处尖叫着乱窜,逃的逃,死的死,泼皮笑脸的士兵兴奋之极的拿着尖刀长枪逢人便刺,一时间血溅满屏,哀嚎凄惨声四起,但凡是男人直接尖刀刺入,但凡是女人便是嬉笑猥琐的扑过去,在一阵尖叫中猥亵后刺死,一路上黄土飞扬到处都是充斥死亡的阴霾,浑身是血的女人匍匐朝前想用身体护住襁褓啼哭的婴儿,忽而一支锋利尖刀直接刺入襁褓之中,屏幕里回荡绝望刺骨的尖叫,教室里女孩们赶紧低头,不敢再次抬眼。不知何时,卫生老师已经站到了门外,用手抹了几次眼,而我们所有人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撼动五感的纪录片。这不是一部剧情的电视,而是几近真实还原的纪录片,没有高喊旗帜没有高喊信念,只有震惊到颤栗的真实,这不过只是开篇,就已经令人生畏。
待再次抬头时,画面出现了一群土匪冲进冷清图书馆,因为他们要找人,找剩下来的女人,嘴里嚷着所谓花姑娘无非就是解决生理之需的工具而已。仿佛很享受老鹰抓小鸡的快感,不紧不慢中在墙角处蜷缩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女人,两个士兵冲上去她也毅然对抗,在几巴掌落脸的头晕目眩中被人撕破了一切,女人挣扎的尖叫不顾是刺激感官的慰藉,几轮后奇迹的留下喘息的她。事后的女人面如死灰,眼底全是死沉,她赤裸身体颤抖伸出右手将地上残留的断刀缓缓刺进了脖中,教室里一片惊呼,下课铃声中我们震惊的沉默。
这就是我独爱这幅画的理由,一个定是受尽苦难的女人还能抱着必生的信念活了下来,这就是历史油画传达的真谛。
有人说南京大屠杀红了李自健,不如说李自健还原了最真实的南京大屠杀。
[爱]
绕弯几圈的角落陈列着人物生活画,均以栅栏、草垛、黄土、木门、布鞋、手绣围兜、斜开领口素衣、破烂流浪服……….现代画偏少,大多都以六七十年代的场景为主,画风贫苦却是唯美,写实中每一张女人的气质不经相同:娴静、脱俗、柔和,都是极其耐看、五官精致的,俨然一副东方圣母玛利亚结合的圣洁,戴着耀眼的光晕。定眼一看都是创作于2000年、2011年等光景,我问朋友:“这画这么写实,为何都是最近才画?”她指了指墙上黑字,才发现李自健生于54年,从小农村贫苦长大,那些画写实的错觉都是来自于儿时的记忆,记忆里站在门栏等归来的丈夫、赤脚立河边的留守女童、看信垂泪的妇人………..都是生活源于爱
那女人的气质呢?朋友又指了指斜上方的一副《孕》,那是怀胎十月的侧颜女人,微卷高耸的盘发,浓眉大眼低垂,圆润和煦气质如兰,提字下写着“诗人丹青”,这个脱俗典雅的女人就是他的妻子,从事文艺工作者,兴许在同样艺术领域的丈夫眼中她的女人就该这般。俨然,其他女人在他眼里都有她挥之不去的影子,均是其缩影,亦是爱,源于丈夫执拗的爱。
所有人在感叹油画如何逼真震撼,好像只有我才发现每一幅的背后都隐藏的艺术家的秘密。朋友站在画家历代过往照片中,说:“你看看,他们夫妻很少站一块,是不是不太和谐?”我笑而不语,如果隐秘于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深沉,都不是爱的话,那什么才是爱呢?
什么是爱?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什么是爱?它,源于内心高于内心;
什么是爱?它,说不清道不明,却感人肺腑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