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恨歌》的思想主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政治主题,说诗中暗含着对唐玄宗的讽刺。比如说陈鸿的《长恨歌传》当中就说“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意思是说白居易通过《长恨歌》,批评李杨二人放纵私情,写这首诗意在垂诫世人。
《长恨歌》第一段,诗人对主人公似乎是有所谴责的。我们来看一下: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说唐玄宗好色,那么为什么他要提到汉皇呢?因为是以汉喻唐。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就因为专宠杨贵妃连早朝也取消了。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家里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因为唐玄宗专宠杨贵妃,影响到了社会风气。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近日君王看不足。
唐玄宗和杨贵妃整日处在这种欢歌曼舞当中,慢慢的在消磨意志。
那么这些句子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春秋》笔法,对唐明皇如何宠爱杨贵妃并由此带来时人对他们的不满情绪做了渲染。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表现的是情爱主题,白居易旨在通过歌咏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表现他们的这种爱情。比如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当中就说:“《长恨歌》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不若《连昌宫》有监戒规讽之意。”意思是说《长恨歌》只是追忆李杨感情始末,它的意义远不如有规戒作用的《连昌宫》词。
《长恨歌》的第三、四段。通过对杨贵妃自尽,唐明皇思念方式寻觅的情景叙述,诗人用自己的感情想象丰富了李杨爱情故事,赋予这个爱情悲剧以更普遍的意义,使得作者自己和广大读者,都对这一对情人的生离死别的不幸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同情,读者从以下诗句当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悲伤情绪。我们来看一下: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是杨贵妃死的时候唐玄宗的表情。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是唐玄宗在去蜀中的过程当中对杨贵妃的思念。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这是唐玄宗回行宫后,因为思念杨贵妃而夜不成眠。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通过杨贵妃对临邛道士的话,表达了两人自始不渝的爱情。
另外还有人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比如清代编的《唐宋诗醇》当中就说:“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哀怨之中具有讽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既有情爱的成分又含有讽刺。
除以上三种说法之外,还有感伤说、自伤说、无主题说、泛主题说等等,不一而足。
关于李杨的故事,《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后妃传大致有记载,但都不够详细。宋代乐史有《杨太真外传》,也属外史小说之类,不足凭信。那么我们对于《长恨歌》主题就需要去认真分析,在这之前我们首先有三个问题值得强调。
第一点《长恨歌》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并不是“史诗”,与杜甫“三吏”、“三别”有明显的区别。与白居易的“新乐府”也有明显的区别。
第二点《长恨歌》故事的主人公是特殊人物。是君王与后妃,不是普通男女,更不是普通的青年男女。
第三点《长恨歌》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而不是现代。古人思想的传统与保守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要解读《长恨歌》的主题,必须要建立在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