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 NO.60 天
你是否每天起床的第一句话还是“今晚一定要早睡”
每天凌晨1点的时候感觉时间还早,继续high
每天早上都在励志,每天晚上都在重复犯错
漫漫长假,不如找点事做。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一开始接触都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地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地进学堂接受传道受业,正是文明的台阶。审美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从审不懂到审得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的过程。读书亦是如此。常识还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读进去一部经典作品,胜读很多本一般的书。
所以我从书架抽出我大学没读完的《飘》,从囫囵吞枣的阅读到逐句斟酌还是无法完全理解,这本书是以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的。
斯嘉丽是美国佐治亚州一位富足且颇有地位的种植园主的女儿。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是爱尔兰的移民。刚到佐治亚州时,杰拉尔德身无分文,靠赌博赢得了塔拉庄园的所有权。于是就开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业,编织着他的美国梦。直到43岁的时候,他才和芳龄15的艾伦—一个东海岸法国移民的女儿结了婚。杰拉尔德心地善良,但脾气暴躁,而年轻的妻子则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亲手操持着整个庄园的日常事务,甚至还为庄园里的黑奴看病,接生。因此,夫妇俩受到周围白人庄园主的尊敬,也深得黑奴的爱戴。女儿斯嘉丽·奥哈拉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了。
当听到艾希礼·威尔克斯将宣布与梅兰妮订婚时,斯嘉丽心里不觉一震。她一直喜欢艾希礼的绅士风度与他英俊的外表,而且认为自己无论哪方面都比梅兰妮要强得多,以自己的魅力,肯定能说服艾希礼和她一起私奔。但被艾希礼婉言拒绝。斯嘉丽突然决定和查尔斯结婚,因为这样可以挽回自己的面子,也可以刺激一下艾希礼和自己的追求者。就这样,任性的斯嘉丽在两周之后就做了查尔斯的妻子。两个月后,查尔斯病死在前方,斯嘉丽突然变成了寡妇。
战争结束后为了保住庄园选择二嫁,与弗兰克结婚。因弗兰克没有商业头脑,不能很好的经营庄园。瑞德借给斯嘉丽一笔钱,斯嘉丽便背着弗兰克买下了一个倒闭了的木材加工厂,自己独自经营起来。一个女人经商,而且也像男人一样赚钱,这在亚特兰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她不法经营,令弗兰克颜面丧尽。
几个月之后不顾亲友的劝阻和反对,斯嘉丽梅开三度和瑞德结了婚。梅兰妮临终前,把照看艾希礼的重担交给了斯嘉丽。这让瑞德伤透了心,斯嘉丽为了艾希礼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但是当他回忆起一切的时候,发现自己深爱着瑞德。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瑞德已经对斯嘉丽失望,决定弃家出走,离开斯嘉丽。斯嘉丽安慰自己,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斯嘉丽不仅没有让过去成为自己前进的包袱。反而在变化了的社会中,凭着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永远不灭的希望,借助枷锁给予的力量,用双手创造了新的天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拯救了家族。她始终充满朝气,生机勃勃,并用身上特有的生命的激情谱写了自己精彩的人生。但是相比较而言我更想吐槽,吐槽她为了拯救庄园用自己的婚姻作为筹码,而在相似背景下的中国,大抵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的女商圣——周莹,用她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段商业神话。她17岁出嫁,20岁守寡,迫不得已独自一人承担起偌大的家业;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把整个家族打造成了一个“商业帝国”,她自己也成了富甲一方的“女首富”。还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因为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她被当地人称为“活菩萨”。如此不寻常的一生,结局却是出人意料:她把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巨额财产,分给了所有下人。
这或许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还记得当初美国的记者采访周总经理时问了一个问题:“听说你们中国人结婚才是第一次见面?”周总理回答到:“我们的婚姻刚结婚时如同凉水,在相处过程中水慢慢升温,到晚年时达到沸腾,所以我们都是相伴到老。而你们提倡自由恋爱,一结婚就是沸水,婚后水只会越来越凉,所以你们的离婚率居高不下。”
同样面对疫情,中国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他们照抄都不及格,同样都是封城,效果确实天壤之别。这或许就是我们中西方的区别吧,不仅仅是文化还有制度。
要说难以理解,我觉得《双城记》比《飘》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双城记》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
在书中,狄更斯将医生作为理想的化身,马内特医生医术精湛,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是一个极其同情贫苦人民遭遇的知识分子。作者坚信宽容、善良和仁爱能够有效化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解决下层劳动人民和上层贵族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他们能够和谐共处。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读《飘》也好,《双城记》也罢,总感觉读不明白。我们来剖析名著难以看下去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名著的主要诉求和畅销书不同,它本来就不是用来取悦读者的,它的使命是反映社会现实和传达艺术审美;
第二是传达的信息太多,普通的书讲的是故事,而名著讲的是时代,讲的是生活;
第三是大家工作和生活很累了,只想安安稳稳的看点不用动脑筋的东西,即使看书,也更愿意选择各种小说之类的快餐书;
第四是不了解时代背景,比如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学生时代读来只觉得平平,甚至还为了强制要求背诵而感到小小的不快,等年纪大了,了解了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那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其中饱含的唏嘘、感动、辛酸扑面而来,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第五,外国名著难读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名和译本的问题,中西方语言习惯不同,在翻译的时候自然无法做到处处尽如人意。
最后我们该怎么办?既然已经弄清了名著难读的原因,我们是否必须迎难而上呢?我的建议是,不要强迫自己读名著,应该劝说自己读,如果劝说没成功,就算了,不是什么天大的事。老舍说:“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